
阻止并盤查。《舊五代史·周書·太祖紀二》:“先是 迴鶻 間歲入貢,禁民不得與蕃人市易寳貨,至是一聽私便交易,官不禁詰。”
“禁诘”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曆史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禁诘”意為阻止并盤查,主要指官方對某些行為的禁止與稽查。例如,《舊五代史·周書·太祖紀二》記載:“禁民不得與蕃人市易寳貨,至是一聽私便交易,官不禁诘。”此處指官府原本禁止民間與外族交易珍寶,後放寬政策,不再嚴查。
該詞最早見于《舊五代史》,描述了五代後周時期對邊境貿易的管控措施。其中“禁”表示禁止,“诘”指追問、稽查,組合後強調對違規行為的雙重限制(禁止+檢查)。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描述古代政策,如官府對民間貿易、人口流動的管制。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需注意語境。
有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禁诘”可解作“禁止批評、質問”,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用。建議以古籍中的“阻止并盤查”為優先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五代史》原文或權威曆史詞典。
禁诘(jìn jié)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禁止方詢問、質問或追究事情的真相、原由等。它表示在特定情況下,有關方面禁止對某事進行詳細的追問。
禁诘的拆分部首是示部(礻),它表示與神、宗教有關的意義。禁诘的總筆畫數是12畫。
禁诘是由“禁”和“诘”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其中,“禁”字表示禁止、阻止的意思;“诘”字表示盤問、質問的意思。禁诘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王濬傳》中。
在繁體字中,禁诘的寫法為「禁詰」。
在古代,禁诘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禁字在古時常以“庫”作為其聲旁,而诘字則有多種寫法,如“讦”、“且”等。漢字的演變與使用習慣的改變,使得禁诘的寫法也發生了變化。
1. 由于秘密性質,這件事情嚴禁诘問。
2. 面對禁诘的态度堅決,他拒絕回答任何問題。
禁止、禁令、禁锢、诘問、問詢、追究
質詢、追問、追查、盤問
放任、開放、申訴、明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