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朔日,即農曆初一。《書·舜典》:“正月上日,受終于 文祖 。” 孔 傳:“上日,朔日也。”《初學記》卷四引 隋 杜台卿 《玉燭寶典》:“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曰上日。” 清 金農 《元日過張少府小飲花下》詩:“仙尉逢 梅福 ,同為上日吟。”一說上日指陰曆每月上旬之吉日。 清 王引之 《經義述聞·尚書上》:“上日、元日,皆非謂朔日也。上日謂上旬吉日……自 張衡 《西京賦》始以元日為朔日,而 漢 以前無之。”
(2).佳日,佳節。 唐 李乂 《奉和人日清晖閣宴群臣遇雪應制》詩:“上日登樓賞,中天禦輦飛。” 宋 蘇轼 《内中禦侍已下賀皇太後冬至詞語》:“眷東風之協應,嘉上日之同歡。” 清 曹寅 《和竹磵姪上巳韻》:“上日宜稱巳,春來三月三。”
“上日”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文獻及語境:
朔日(農曆初一)
最早見于《尚書·舜典》:“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孔安國注“上日,朔日也”,即每月初一。此解釋被《初學記》《玉燭寶典》等文獻沿用。例如清代金農詩“同為上日吟”即指正月初一。
上旬吉日
清代王引之提出不同觀點,認為“上日”指陰曆每月上旬的吉日,而非特指初一。例如《經義述聞》中稱“元日”在漢代以前并非朔日,而是上旬吉日。
佳日或佳節
唐代後常引申為良辰吉日或節日。如李乂詩“上日登樓賞”描述人日(正月初七)登高;蘇轼詞“嘉上日之同歡”則指冬至節慶。
古典文獻中優先采用“朔日”或“佳日”釋義,現代非正式語境下需根據地域習慣理解。若需深入考據,可參考《尚書》《玉燭寶典》等原始文獻。
《上日》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前一天”或“昨天”。它指的是離當前時間最近的一天,但不包括當天。
《上日》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上”字的部首是“一”字旁,它是上半部分,表示向上的意思;“日”字的部首是“日”字旁,它表示太陽或時間的意思。
根據部首和筆畫的信息,可以得到《上日》字的拆分為:
上:一日一刀
日:又一、田一一
《上日》是漢語詞詞義逐漸延伸演化的結果。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文獻中,如《左傳》和《公羊傳》等。後來,這個詞成為漢語中表示“前一天”的固定搭配。
在繁體字中,“上日”保持不變,還是寫作“上日”。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和現代有所不同。以“上日”為例:
上:上字的上半部分沒有橫折,而是向右封口。
日:日字的上、下兩個橫畫長度相等,沒有“一”字旁。
1. 今日天氣很好,可是上日下雨了。
2. 昨天晚上我沒有鍛煉,所以上日起得很晚。
一些與《上日》相關的詞組有:
上月(上一個月份)
上周(上一個星期)
上司(上級領導)
與《上日》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昨日(指前一天)
前日(指前一天,較為正式)
與《上日》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明日(指後一天)
明天(指未來某一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