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以为乌鸦幼雏长大后,能衔食哺养其母,故称“孝乌”。 宋 吴淑 《事类赋·鸟兽》:“伊莫黑之孝乌,实至阳之纯精。” 明 唐顺之 《朝谒长陵》诗:“寝园驯象守,松柏孝乌翔。”
“孝乌”是一个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观察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字面解释
古人观察到乌鸦幼鸟长大后,会衔食反哺母鸟,因此将这种行为称为“孝乌”。乌鸦的“反哺”习性被视为动物界的孝道典范,故又称“慈乌”。
象征意义
在成语中,“孝乌”被引申为子女对父母尽孝的模范行为,强调“孝”如乌鸦般纯粹而自然。
孝道象征
乌鸦因反哺特性成为儒家文化中“孝”的具象化符号。例如,明代唐顺之的诗句“松柏孝乌翔”,即以孝乌比喻孝行与家族传承。
生物学特征
根据现代分类,孝乌是乌鸦的一种,体型较小(约37厘米),嘴部呈白色,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其群居习性与人类家庭观念形成呼应。
古代文献常以孝乌表达伦理观念,如宋代吴淑《事类赋》提到“伊莫黑之孝乌,实至阳之纯精”,将孝乌与“至阳”“纯精”等哲学概念关联,强化其道德象征。
孝乌既是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文化符号的载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孝”的推崇和自然伦理的观察。
《孝乌》是一个词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孝是指对父母或长辈表达敬意、关心和孝顺的美德,乌是指一种鸟类,古时候人们用乌鸦来象征孝顺。
《孝乌》的第一个汉字孝,是由“⺍”部首和6画组成;第二个汉字乌,是由“⺝”部首和6画组成。
《孝乌》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大车》篇中:“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孝孙之情,慈父是格。”这里表明了孝乌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孝和乌的书写形式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孝的写法稍有不同,用的是“⺍”代替现代的“⺙”,笔画数依然是6画。乌的写法大致一样,只是“⺝”的部分略微有所变化。
1. 他非常孝乌,经常照顾年迈的父母。
2. 每年冬天,乌鸦扑满树枝,似乎在表达对孝顺的敬意。
孝乌没有组词,因为它是一个固定词组。
孝乌的近义词包括:敬孝、孝顺等。
孝乌的反义词为不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