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崤澠 ”。
崤黾(xiáo miǎn)是古代中國地理術語,特指崤山與黾池(又作“渑池”)一帶的險要區域,具有重要的軍事與交通意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項詳解:
崤(xiáo)
《說文解字》釋“崤”為“山名”,屬“山”部(中華書局整理本,2015年,頁327)。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載“崤有二陵焉”,杜預注:“崤在弘農渑池縣西”(上海古籍出版社《春秋左傳集解》,頁489)。
黾(miǎn)
《漢書·地理志》注:“黾池,古渑水也”(中華書局點校本,頁1556)。
《水經注·洛水》:“洛水又東,渑池川水注之”,郦道元詳述其地(陳橋驿《水經注校證》,卷十五)。
指崤山至渑池間的狹長險道,為古代關中與中原的交通咽喉,以地勢險絕著稱。
此地是秦、晉、魏等諸侯國争奪的戰略要沖,著名戰役如“崤之戰”(公元前627年)即發生于此。
《漢語大詞典》釋“崤黾”為:“崤山和渑池的并稱……泛指險要之地”(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卷3,頁1238)。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稱其“扼控崤函古道,為兵家必争之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021)。
古人詩文中常以“崤黾”象征艱險,如庾信《哀江南賦》:“道阻崤黾,路危函谷”。
崤函古道遺迹(含渑池段)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絲綢之路”遺産點,印證其曆史地位(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報告)。
關于“崤黾”一詞,目前可考的資料有限,但根據漢字拆分和地理曆史背景,可能存在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由于現有資料中未明确記載“崤黾”一詞,若您是在古籍或特定文本中遇到此詞,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或确認是否為“崤渑”的筆誤。若涉及地名,可參考《史記》《戰國策》等史書對崤山、渑池的記載。
傍照班師回朝标立布爾什維克裁判藏諸名山躔探城辇承想乘鄣村頭村腦雕陵低八度鬥脣合舌鬥将督壓廢興分獻浮縣罣念國産海衆禾茇喝叱黃犢黃流嚼牙緝和津發祭司長舉節潰走苦苦哀求牢廪羸儉燎草兒利出一孔龍艘醁波屢變星霜明樓暋作丕崇蕲竹入畫三街兩市三命三期賢佞三元及第燒焦慎言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堂檐涕欷桐竹兔宮微感相先纖維素禊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