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牛。《韓非子·内儲說上》:“南門之外,有黃犢食苗道左者。” 唐 杜甫 《百憂集行》:“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 明 李夢陽 《戲作放歌寄别吳子》:“我豈復戀頭上簪,鹿門黃犢穩足駕。”
(2).蝸牛的别稱。《三國志·魏志·管甯傳》“動見模楷焉”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焦先 及 楊沛 ,并作瓜牛廬,止其中。以為瓜當作蝸;蝸,螺蟲之有角者也,俗或呼為黃犢。”《莊子·則陽》“有所謂蝸者” 唐 成玄英 疏:“蝸者,蟲名,有類小螺也;俗謂之黃犢,亦謂之蝸牛,有四角。”
“黃犢”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小牛
指幼年的牛犢,通常帶有黃色皮毛特征。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和詩詞中常見,例如:
蝸牛的别稱
因蝸牛外形與牛角相似,且部分種類呈黃色,故被古人稱為“黃犢”。例如:
“黃犢”既可指代具象的幼牛,也因古人聯想成為蝸牛的雅稱,兩種含義均源于古代文獻與詩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韓非子》《三國志》等典籍。
《黃犢》是一個成語,意為黃色的小牛犢。在這個成語中,黃犢被用來比喻年輕有為、有出息的人。
黃犢的部首是⺧,拆分後可以分為“⺧+犬”。黃犢一共有13畫。
《黃犢》這個成語來源于《莊子·外物》一文:“是黃犢之皮革。”黃犢原本指的是黃色的小牛犢,因為小牛犢的皮毛比較稚嫩且呈黃色,所以被用來比喻年輕有為的人。
黃犢(較常見繁體字)
在古代,黃犢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黃犢的寫法是“黃橐”。不過,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他們的意思都是相同的。
他還年輕,但已經是我們公司裡的黃犢了。
黃犢眼(形容人眼神明亮、有活力)
金苗、黃花菜、黃毛丫頭(都用于形容年輕有為的人)
老牛、老油條(用于形容年紀大、經驗豐富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