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鬥将的意思、鬥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鬥将的解釋

亦作“鬭将”。1.骁勇善戰的将領。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聰明》:“ 龐同善 雖非鬭将,所持軍嚴整。” 唐 李靖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上:“凡将正而無奇,則守将也;奇而無正,則鬭将也。”《舊唐書·仆固懷恩傳》:“其男 瑒 又以開府儀同三司從将兵於其軍,每深入虜陣,以勇敢聞,軍中號為‘鬭将’。”

(2).指古代出陣挑戰和應戰的将領。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挑戰》:“《類要》雲:兩陣既立,各以将出鬭,謂之挑戰。《劇談録》 白敏中 興師讨 吐蕃 ,有酋帥衣緋茸裘,乘白馬,出陣,頻召 漢 軍鬭将…… 唐 宋 已來實有鬭将之事,非盡稗官之妄説也。”

(3).指有勇無謀的将領。《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四年》:“ 擴 ( 馬擴 )知兵法,有謀略,不止於鬭将而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鬥将”是一個曆史軍事術語,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權威資料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骁勇善戰的将領
    指在戰場上表現出卓越戰鬥能力的統帥或戰士,強調個人武藝和勇猛。例如唐代文獻記載的龐同善雖非“鬥将”,但治軍嚴整;仆固懷恩之子仆固瑒因作戰勇猛被軍中稱為“鬥将”。

  2. 古代陣前單挑的将領
    特指兩軍對壘時,雙方派出猛将單獨對戰的行為。這種形式多見于小說,但正史中也有零星記載,如《春秋谷梁傳》中魯國季友與莒國莒挐的單挑,以及唐代白敏中讨伐吐蕃時的鬥将事例。

  3. 有勇無謀的将領
    部分文獻(如《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将“鬥将”與“守将”對比,認為僅憑勇猛而缺乏謀略的将領屬于“鬥将”。

二、曆史評價與争議

三、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正史中的26次鬥将案例,可參考的詳細列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鬥将(dòu jiàng)這個詞是指在比賽、戰鬥中表現出色的将領或參與鬥争的人。它由“鬥”和“将”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鬥”字的部首是“鬥”,它是從字形上表示兩個人進行競争、對抗的形象。 - “将”字的部首是“寸”,表示手的形象。它的筆畫數為9畫。 鬥将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戰事頻繁的時期。鬥将一詞被用來形容能在戰鬥中大顯身手的将領或勇士,是對他們的稱贊和褒獎。 在繁體字中,“鬥将”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中,“将”字的古代寫法是“將”,它在右邊的部分有一個額外的橫折。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在戰場上展現出了真正的鬥将之勇。 鬥将的組詞可以有鬥士、鬥争、将領等。 它的近義詞有戰将、猛将、英雄等,反義詞可以是逃兵、懦夫等。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