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崤澠 ”。
崤黾(xiáo miǎn)是古代中国地理术语,特指崤山与黾池(又作“渑池”)一带的险要区域,具有重要的军事与交通意义。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分项详解:
崤(xiáo)
《说文解字》释“崤”为“山名”,属“山”部(中华书局整理本,2015年,页327)。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崤有二陵焉”,杜预注:“崤在弘农渑池县西”(上海古籍出版社《春秋左传集解》,页489)。
黾(miǎn)
《汉书·地理志》注:“黾池,古渑水也”(中华书局点校本,页1556)。
《水经注·洛水》:“洛水又东,渑池川水注之”,郦道元详述其地(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十五)。
指崤山至渑池间的狭长险道,为古代关中与中原的交通咽喉,以地势险绝著称。
此地是秦、晋、魏等诸侯国争夺的战略要冲,著名战役如“崤之战”(公元前627年)即发生于此。
《汉语大词典》释“崤黾”为:“崤山和渑池的并称……泛指险要之地”(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卷3,页1238)。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称其“扼控崤函古道,为兵家必争之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1021)。
古人诗文中常以“崤黾”象征艰险,如庾信《哀江南赋》:“道阻崤黾,路危函谷”。
崤函古道遗迹(含渑池段)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遗产点,印证其历史地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报告)。
关于“崤黾”一词,目前可考的资料有限,但根据汉字拆分和地理历史背景,可能存在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由于现有资料中未明确记载“崤黾”一词,若您是在古籍或特定文本中遇到此词,建议提供更多上下文,或确认是否为“崤渑”的笔误。若涉及地名,可参考《史记》《战国策》等史书对崤山、渑池的记载。
百分之白镴庇赖昌基晨曦尺翰纯质翠晶带牛佩犊嗒然若丧地狱翻嘴福判服小浮嚣嘎咕钩通乖唇蜜舌咕噔桂府轨式雇借焊剂会蕞卙卙金绳靳侮挤眼,挤眼儿羁缨骏骏控所狼餐虎咽懒货冷觉凉热令序隆穷论德使能滤波芒刺在背明明白白奈河桥评跋璞玉浑金轻懈洒心射生户十友顺杆爬宋刻踏碓田服填涌廷尉评湾泊王子未来狎猥邪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