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相遜讓。《禮記·儒行》:“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 鄭玄 注:“相先,猶相讓也。” 宋 曾鞏 《館閣送錢純老知婺州詩序》:“所以見士君子之風流習尚,篤於相先,非世俗之所能及。” 宋 沉遘 《雜謝》之四:“樂善之誼,上存本朝;相先之誠,周及多士。”
“相先”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āng xiān,其核心含義是互相遜讓,多用于描述士人之間或正式場合的謙讓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相先”指雙方在交往中彼此禮讓,尤其在利益或榮譽面前主動退讓,體現儒家推崇的君子之風。該詞最早見于《禮記·儒行》,原文為:“爵位相先也”,鄭玄注解為“相先,猶相讓也”。
語境與用法
“相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禮讓”的價值觀,尤其在儒家思想中,謙遜被視為君子品德的重要部分。例如《禮記》中描述的儒者不僅傳播善行,更在名利面前主動退讓,形成社會良性互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典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禮記》及宋代文人作品原文。
相先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互相領先或先行一步。
相先的部首是目,由3個筆畫組成。
相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字林》。
相先的繁體字為「相先」。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相先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稍有差異。
1. 他們兩個人争着上台演講,誰相先說話呢?
2. 我們要相互合作,相先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相先可以與其他詞組成新的詞語,如:相先進、相先知、相先乃、相先驗。
相先的近義詞有:互先、先行。
相先的反義詞是:相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