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禾稼割取穗子後留下的莖稈。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瓜》:“於良美地中先種晚禾,熟劁刈取穗,欲令茇長。秋耕之。耕法:弭縛犂耳,起規逆耕。耳弭則禾茇頭出而不沒矣。”
“禾茇”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hé bá,其核心含義為禾稼割取穗子後留下的莖稈。以下為詳細解釋:
字詞構成
具體含義
指水稻、粟等作物在成熟收割後,僅取走穗部(籽實部分),而殘留的莖稈部分。這一概念在古代農書中已有記載,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提到“禾茇頭出而不沒”。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齊民要術》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禾茇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牧草。在農業領域,禾茇是指用來喂養牲畜的植物草料。
禾茇的部首是禾,共有7個筆畫。
禾茇一詞的來源較為簡單,禾指的是谷類農作物,而茇則指的是野生植物、野草。因此,禾茇即指的是用來喂養牲畜的谷類農作物以及野草。
禾茇在繁體中的寫法與簡體相同,為「禾茇」。
在古時候,禾茇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禾在古時候寫作「禾」,而茇則寫作「罷」或者「粅」。這些寫法在經過演變後,才形成了現代的「禾茇」。
1. 江邊的禾茇豐盛,給那些牲畜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2. 農夫們正在收割禾茇,準備儲存到冬季。
禾茇與其他詞語組成的詞組有:
1. 禾本:指的是谷類植物的主莖。
2. 茇茇:指的是野草茂盛的地方。
禾茇的近義詞是飼草、飼料。
禾茇的反義詞是禾木,即指的是木本植物。禾茇與禾木相對,分别表示牧草與木類植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