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諸名山的意思、藏諸名山的詳細解釋
藏諸名山的解釋
語出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僕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原謂将著作藏于書府,傳之後人。後謂著作極有價值,能傳之後世。《孽海花》第三五回:“藏諸名山的史家,也都是借孝堂哭自己的造謊人。”亦作“ 藏之名山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 植 益内不自安”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雖未能藏之名山,将以傳之同好。”
詞語分解
- 藏的解釋 藏 á 隱避起來:埋藏。包藏。藏奸。藏匿。隱藏。蘊藏。藏污納垢。 收存起來:收藏。藏品。藏書。儲藏。 躲匿露 藏 à 儲放東西的地方:藏府。寶藏。 道教、佛教經典的總稱:道藏。大藏經。三藏(佛教經典
- 山的解釋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沖突或戰争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屋兩側的牆壁。亦稱“房山”)。 形容大聲:山響
網絡擴展解釋
“藏諸名山”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áng zhū míng shān,字面意思是“将著作藏在名山中”。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将重要著作珍藏于名山,傳給志趣相投的人,後多比喻作品極具價值,希望流傳後世。
- 結構:動賓式成語,含中性色彩,常用于描述學術或文學作品的傳世意義。
二、出處與背景
- 原始出處:漢代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此處表達了司馬遷著《史記》後希望其流傳後世的決心。
- 曆史背景:古代文人認為名山是神聖之地,将著作藏于名山可避戰亂或政治迫害,确保其傳世。
三、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賓語。
例句:
- “一個人做一部書,藏諸名山,是封建時代的事,早已過去了。”(魯迅《準風月談·序的解放》)
- 現代用法可引申為對高質量作品的贊譽,如“這部學術專著堪稱藏諸名山之作”。
-
近義詞:藏之名山(同一成語的另一種表述)。
-
反義詞:暫無明确反義表述,可結合語境選用“湮沒無聞”等。
四、延伸解讀
- 文化意義:反映了古代文人對學術傳承的重視,以及通過著作實現精神不朽的追求。
- 現代適用:雖不再有“藏于名山”的實際行為,但常用于比喻學術、藝術作品的經典性與傳世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詳細典故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報任少卿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網絡擴展解釋二
藏諸名山是一個漢字詞組,它的意思是“收藏了許多名山”。下面是有關這個詞的其他一些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藏諸名山的拆分部首是丨女口,筆畫數為23畫。
來源: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文化中對名山的重視。在古代,人們認為名山是自然景觀的珍寶,因此将名山視為收藏品,希望能夠保留下來。
繁體:藏諸名山是這個詞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這個詞的字形可能會有所不同,具體的古漢字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請參考相關資料。
例句:他的畫室裡藏諸名山,讓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
組詞:名山大川、名山勝地、名山古迹等都是與"藏諸名山"意思相近的詞組。
近義詞:名山多峰、名山勝景、名山大川都可以用來表達與"藏諸名山"相似的含義。
反義詞:平原低地、荒漠沙漠等都可以用來表達與"藏諸名山"相反的含義。
希望這些簡要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