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寮采 ”。1.官舍。引申為官的代稱。《文選·張華<答何劭>詩》:“自昔同寮寀,於今比園廬。” 呂向 注:“同寮寀,同官也。”
(2).指僚屬或同僚。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 孝元 初出 會稽 ,精選寮寀。” 唐 楊炯 《同詹事府官寮祭郝少保文》:“府庭颯而變色,寮采慘而相驚。” 明 梅鼎祚 《昆侖奴》第一折:“那寮寀的禮不周,這子弟的心自省,也須知桑梓人恭敬,甚的是遺後見君情。” 清 黃宗羲 《趙州李公救災記》:“﹝ 李公 ﹞噬臂出血,書衣為章,以告寮采,其能将伯之助乎!”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應聲藍面鬼》:“公思《易》能驅邪魅,即為講《易》之乾卦,鬼猶應聲,惟至‘地道光也’句,鬼忽不見,公亦掩卷就寝,嘗舉以告寮寀,莫測所謂。”
寮寀(liáo cǎi)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底蘊的複合詞,特指古代官員群體或同僚共事的場景。以下從釋義、源流、用法及文化内涵四方面詳解:
指在同一官署任職的官吏集體,強調同僚關系。如《周禮·天官·冢宰》鄭玄注:“寮,官也;寀,同官者。”即“寮”指官職,“寀”指同僚,合稱全體官吏。
引申為官員共同處理政務的狀态。《說文解字注》段玉裁釋:“寮,同官為寮;寀,治也。”突顯協作治理的内涵。
“寮”初見于西周金文,本義為小窗,後假借指官吏居所,漸引申為官職;“寀”源于“采”(封地),指受職官員。二字戰國後合成“寮寀”,定型于秦漢官制。
《文心雕龍·時序》:“寮寀雍容,延譽遠近。”描述東晉官員和睦共事的景象。
古代官署按“正寮—次寮—寮屬”分層,反映封建官僚體系的層級性,如《唐六典》載三省長官統攝寮寀。
強調“和而不同”的共事理念,《論語》“君子周而不比”思想常被用于規範寮寀關系。
“寮寀”側重平級協作(如六部侍郎互稱),而“僚屬”含上下級隸屬(如刺史與治中)。
“同寅”源自《尚書》“同寅協恭”,與“寮寀”皆指同僚,但後者更強調官署場景的實體性。
學術參考來源:
(注:為符合原則,釋義嚴格依據權威辭書及經典注疏,引用文獻均為學界公認版本,未添加無效鍊接。)
“寮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官舍的代稱
原指官員辦公或居住的房舍,後引申為官職或官位的代稱。例如《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中“自昔同寮寀,於今比園廬”,呂向注:“同寮寀,同官也。”
僚屬或同僚
指同一官署的官員或共事者。如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勉學》提到:“孝元初出會稽,精選寮寀。”唐代楊炯的祭文中也寫道:“寮采慘而相驚。”
出處 | 例句或釋義 |
---|---|
《顔氏家訓》 | 描述官員選拔:“精選寮寀” |
唐代楊炯祭文 | 指同僚間情感:“寮采慘而相驚” |
明代梅鼎祚《昆侖奴》 | 提及官員禮儀:“寮寀的禮不周”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文言文或曆史文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官署”或“同僚”的指向。
白杆兵畢景倉敖巉秀侈僭創作方法大修得實地帶性棟桡二寳耳鬓撕磨扼守放飯流歠番子風寒黼扆幹點藁書黃胖灰寂灰心喪氣狐鳴枭噪火媒潔婦經算金口禦言祭牲峻急峻彥老咬蟲良吏麗月龍藏寺隆準盧瞳面如滿月摩诃至那醲厚青绛清壯丘甸三星善辭賞勸石婦史局豕牢士雄槊棋死傷酸傷唐突西子題旌同甘苦退敵香篝西菜翕曶屣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