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空腹。谓饥饿。 唐 康骈 《剧谈录·严士则》:“ 士则 具陈奔驰陟歷,资粮已絶,迫於枵腹,请以饮饌救之。”《明史·福王常洵传》:“王府金钱百万,而令吾辈枵腹死贼手。” 清 赵翼 《边外诸土司地清晨必起黑雾》诗:“我行不蓐食,直以枵腹搏。” 鲁迅 《三闲集·匪笔三篇》:“命令被告枵腹恭候于异地,以俟自己雍容布置,慢慢开审,真是霸道得可观。”
(2).指饥饿的人。 周咏 《感怀》诗之四:“驱将枵腹填沟壑,鞭尽无衣泣露霜。”
(3).比喻空疏无学或空疏无学的人。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二:“汎览健忘,致成枵腹。” 清 杨岘 《<燕下乡脞录>序》:“视枵腹而操不律,奚止钧銖之差耳哉!”
(4).比喻内中空虚无物。 宋 范成大 《除夜感怀》诗:“匏瓜谩枵腹,蒲柳无真姿。” 宋 陆游 《寒甚》诗:“酒尽瓶枵腹,炉寒客曲身。”
“枵腹”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āo fù,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字面意义
指空腹、饥饿的状态,形容极度饥饿。例如《明史·福王常洵传》中“令吾辈枵腹死贼手”即用此意。
引申含义
“枵腹日充”为衍生表达,指饥饿时暴饮暴食导致不适,需与“枵腹”本义区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枵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意指饥饿至极,空腹。当一个人因长时间没有进食而感到非常饥饿且肚子没有东西时,我们可以用“枵腹”来形容他的状态。
枵腹这个词的第一个字“枵”包含木字旁和肖字头两个部首,总共有九画。而第二个字“腹”包含了肉字旁和复字底两个部首,总共有十一画。
枵腹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生民》中:“枵腹维谷,踟蹰于栗。”在古代,人们在描述饥饿的时候常常使用这个词。在繁体字中,枵腹的写法是「枵腹」,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枵腹的古代写法是「枵飼」,其中“飼”为“饲”的古代写法,表示饱食。这种写法更加强调极度饥饿与饱食之间的对比。
1. 多年未见的老友终于回来了,大家聚在一起,忍不住枵腹大餐一顿。
2.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很多无家可归的人每天都得忍受枵腹的痛苦。
组词:饥肠辘辘、饥寒交迫、饥不择食
近义词:饥饿、饿肚子
反义词:饱腹
按捺不住白镴白迢迢背征拨乱成书笞辱驰爽窜名点花牌杕栗发瘕幡旆痱子粉風鎬佛郎干浄利索高明远识鲠正管彤龟辩黑水洋恒裁虹申黄素书校实鸡禍经典拒地举力句引开差扛醵炉篆茅鸱愍护排备皮鞵青精石饭情量曲颐森磢色役箑脯擅地十酒实望使物朔数素魄趟将铁桥题名乡会涂柑问听五风象果销刓下其议惜分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