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avourable geographical position;topographical advantages]∶地理的優勢
天時不如地利。——《孟子·公孫丑下》
(2) [land productivity]∶土地有利于種植作物的條件
(1).對農業生産有利的土地條件。《書·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 南朝 梁 沉約 《勸農訪民所疾苦诏》:“相畝闢疇,廣開地利。” 梁啟超 《<史記·貨殖列傳>今義》:“ 中國 數千年未闢之地利,藴積以俟今日。”
(2).地理優勢。《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趙岐 注:“地利,險阻。城池之固也。”《史記·楚世家》:“處既形便,勢有地利,奮翼鼓翅,方三千裡,則 秦 未可得獨招而夜射也。” 楊朔 《三千裡江山》第十八段:“這一場戰鬥, 吳天寶 憑着勇敢,憑着機智,利用他所能掌握的天時地利,終于把敵人打敗,打的粉碎。”
“地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核心層面解析:
地理優勢
指地理位置或地形條件在戰略、經濟等方面的優越性。例如《孟子·公孫丑下》中“天時不如地利”,強調地理條件對戰争勝負的影響。
土地生産條件
指土地適合農作物生長的自然條件,如土壤肥沃度、灌溉便利性等。例如“充分發揮地利”即指利用土地資源提升農業産出。
成語内涵
作為成語時,“地利”強調地理環境對事物發展的關鍵作用,常與“天時”“人和”并稱,三者中“地利”代表客觀環境優勢。
現代應用
在商業、城市規劃等領域,“地利”可指交通便利性、區位資源等優勢。例如商業選址注重“地利”,即考慮客流量、物流條件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曆史演變或具體語境案例,可參考《孟子》原文或地理學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