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諸侯貴族女子出嫁,以姪娣從嫁,稱媵。後因以“妾媵”泛指侍妾。《列子·楊朱》:“﹝ 端木叔 ﹞行年六十,氣幹将衰,棄其家事,都散其庫藏、珍寶、車服、妾媵。”《後漢書·楊賜傳》:“今妾媵嬖人閹尹之徒,共專國朝,欺罔日月。”《舊唐書·崔甯傳》:“ 旰 家在 漢州 , 英乂 遷之 成都 ,通其妾媵。”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瑞雲》:“入門,牽衣攬涕,不敢以伉儷自居,願備妾媵以俟來者。”
“妾媵”是中國古代婚姻制度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妾媵”最初指古代諸侯貴族女子出嫁時,作為陪嫁的侄女或妹妹(即“侄娣”),後逐漸演變為侍妾的泛稱。該詞由“妾”(側室)與“媵”(陪嫁者)組合而成,既包含身份等級,也體現婚姻制度特點。
陪嫁制度起源
早期“媵”是政治聯姻的附屬品,諸侯嫁女時,同姓諸侯需派遣女性親屬陪嫁,以鞏固家族聯盟。例如《列子·楊朱》記載貴族散盡“妾媵”以棄家事,反映媵的從屬地位。
泛化為侍妾代稱
隨着時間推移,“妾媵”不再局限于陪嫁親屬,而泛指非正妻的女性配偶。如《後漢書》批評“妾媵嬖人”幹預朝政,說明其身份已擴展至普通侍妾。
“媵”最初地位高于普通妾室,因具有血緣或政治紐帶,但後世兩者逐漸混用。例如漢唐文獻中,“妾媵”常并列指代側室群體。
“妾媵”一詞折射出古代婚姻的宗法性與性别等級制度,其含義從特定陪嫁群體演變為侍妾通稱,貫穿先秦至清代文獻。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案例,可查閱《列子》《後漢書》等原始史料。
《妾媵》這個詞是漢語中常用的名詞,一般指的是妻子的小妾或寵妃。妾媵通常是由皇帝或貴族男性所取,作為額外的妻子或情人。這個詞帶有尊稱或敬稱的意味,但也同時伴隨着權力和不平等的關系。
《妾媵》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女”和“爿”。其中,“女”表示這個詞與女性有關,“爿”則是表示字義的部首。《妾媵》一共由14個筆畫組成,比較繁瑣。
《妾媵》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帝王時期。在古代,貴族男性多娶妻妾,妾媵則是其中的一種稱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繁體字中,“妾媵”被寫作“妾嬪”,其中的“嬪”字與“妻妾”這個詞也有相似的含義,多指皇室中的妃子。
在古時候,妾媵的漢字寫法也存在一些差别。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将“媵”字寫作“侀”,與現代字形不同。這種寫法在明代和清代比較常見。此外,繁體字中的“妾”字也可能在古時候的寫法中有所差異,例如将“且”字加在“女”字下面組成。
1. 皇帝的妾媵通常有着極高的地位和特權。
2. 貴族階層中有時會同時養着多個妾媵。
3. 妾媵與正妻之間的關系常常複雜而充滿競争。
組詞:嫔妃、寵妃、貴妃、侍妾
近義詞:侍妾、寵妾、小妾
反義詞:正妻、妻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