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謂六根清淨者,任何一根均可産生他根的功能,疊相為用。如耳視、目聽之類。見《法華論》等。 宋 陸遊 《或遺木瓜有雙實者香甚戲作》詩:“六根互用亦何常,或以鼻嗅代舌嚐。”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賈叟刻木》:“ 平陽 賈叟 ,無目而刻神像…… 趙州 沒眼僧,能噀墨水畫上,布五彩亦噀之……佛氏所謂六根互用者,殆從是而進耶?” 清 龔自珍 《最錄<列子>》:“ 列子 知西方有聖人矣,其曰:‘以耳視,以目聽。’曰:‘視聽不以耳目。’於聖人六根互用之法,六識之相,庶幾近之。”
“六根互用”是一個源自佛教的成語,指六根清淨者感官器官超越常規功能限制,實現相互替代或協同作用的狀态。以下為詳細解釋:
佛教中,“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功能。所謂“互用”,即六根在清淨狀态下突破單一感知局限,例如用耳朵“看”物、用眼睛“聽”聲等超常現象。
宋代陸遊曾作詩“六根互用亦何常,或以鼻嗅代舌嘗”,金代元好問也描述盲人雕刻家用觸覺替代視覺創作,印證該概念在傳統文化中的滲透。
現多引申為人類感官協同運作的機制,例如盲人聽覺敏銳的現象,與佛教原意中的超自然能力有所區别,但仍保留“感官互通”的核心意象。
該詞既承載佛教對修行境界的哲學表達,也被後世用于形容感官的協同潛力。若需了解具體佛經原文或更多典故細節,可查閱《法華論》《楞嚴經》等文獻。
《六根互用》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指感官相互交替地使用。在生活中,人們的六個感官,即眼、耳、鼻、舌、身、意,不同的時候會起到不同的作用,互相之間可以取代使用。
《六根互用》由6個漢字組成:
《六根互用》這個成語來源于佛教,它是指人們在修行時要面對各種感受和思維的流動,通過觀照和理解這些感受和思維的起伏變化,最終超越它們,覺悟真理。
《六根互用》的繁體字為「六根互用」。
在古時候,「互」的寫法是「交」,所以《六根互用》這個成語的古時候寫法為「六根交用」。
1. 在冥想中,我們可以通過六根互用來覺察身體和心靈的變化。
2. 作家通過六根互用來刻畫人物的形象,使讀者能夠更加真實地感受到故事的内涵。
六根相通、五蘊互用、五根合一
六根相應、六根相通
六根不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