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六根互用的意思、六根互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六根互用的解釋

佛教謂六根清淨者,任何一根均可産生他根的功能,疊相為用。如耳視、目聽之類。見《法華論》等。 宋 陸遊 《或遺木瓜有雙實者香甚戲作》詩:“六根互用亦何常,或以鼻嗅代舌嚐。”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賈叟刻木》:“ 平陽 賈叟 ,無目而刻神像…… 趙州 沒眼僧,能噀墨水畫上,布五彩亦噀之……佛氏所謂六根互用者,殆從是而進耶?” 清 龔自珍 《最錄<列子>》:“ 列子 知西方有聖人矣,其曰:‘以耳視,以目聽。’曰:‘視聽不以耳目。’於聖人六根互用之法,六識之相,庶幾近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六根互用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指人類六種感官(眼、耳、鼻、舌、身、意)超越各自生理功能的局限,實現相互替代或協同運作的特殊狀态。該詞源自《楞嚴經》卷四中"無目而見,無耳而聽,非鼻聞香,異舌知味,無身覺觸"的表述,體現了佛教對感官認知的深層思考。

在教義體系中,"六根"特指眼根(視覺)、耳根(聽覺)、鼻根(嗅覺)、舌根(味覺)、身根(觸覺)、意根(思維),原本各有其認知範疇。《成唯識論》強調六根本質上是"淨色根",即清淨無染的感知能力載體。所謂"互用"則需達到兩種境界:其一是修行者通過禅定突破感官限制的"自在互用",其二是佛果位中六根完全融通無礙的"真實互用"。

宋代詩僧惠洪在《冷齋夜話》中記載蘇轼"六根互用"的創作體驗:"目見篆籀美,耳聞琴築響",印證了該概念在文學審美領域的延伸。現代佛學研究指出,這種認知模式突破二元對立,與當代神經科學中"聯覺"現象存在跨時空呼應,但佛教更強調主觀修證而非生理異變。

《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佛教謂諸根可互相為用",而《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則詳述其修證次第,強調須斷除"分别執"方得成就。該理論對東方藝術創作影響深遠,在書畫理論中表現為"目聽耳視"的美學追求,在禅茶文化中則演化為"舌根參法味"的修行實踐。

網絡擴展解釋

“六根互用”是一個源自佛教的成語,指六根清淨者感官器官超越常規功能限制,實現相互替代或協同作用的狀态。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佛教中,“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功能。所謂“互用”,即六根在清淨狀态下突破單一感知局限,例如用耳朵“看”物、用眼睛“聽”聲等超常現象。

二、宗教内涵

  1. 修行境界:需達到六根清淨的層次,如《法華論》所述,持誦經典或修持佛法者可能獲得此能力。
  2. 經典依據:
    • 《楞嚴經》記載如來“一根能見色聞香”,即單根具足多根功能。
    • 佛教典故中,阿那律陀失明卻獲天眼通,跋難陀龍無耳能聽,均屬六根互用的典型案例。

三、文學引用

宋代陸遊曾作詩“六根互用亦何常,或以鼻嗅代舌嘗”,金代元好問也描述盲人雕刻家用觸覺替代視覺創作,印證該概念在傳統文化中的滲透。

四、現代釋義

現多引申為人類感官協同運作的機制,例如盲人聽覺敏銳的現象,與佛教原意中的超自然能力有所區别,但仍保留“感官互通”的核心意象。

總結

該詞既承載佛教對修行境界的哲學表達,也被後世用于形容感官的協同潛力。若需了解具體佛經原文或更多典故細節,可查閱《法華論》《楞嚴經》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衣仙人般旋半掩門兒閉厄猜驚癡妄鹑籠出色搭擋地黃地域分工東鄰二季耳提發厥犯壘飛羅面撫字桓撥黃棍家難郊次拮隔節叙金飇金閃閃君子行岚峰冷貨靈鵲填河領袖鹿蠡芒洋門望滅景追風蔫頭蔫腦胼手胝足凄絕情款齊缞秋箭拳民人品戎功戎首弱子上房上口字山勢舐犢之愛索瑟探知嚏噴投藉萬無一失猥催穩丕丕晤談鹹莖協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