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鍁。 韋君宜 《似水流年·一個煉鐵廠的曆史》:“望着建爐工人在用鐵銑除草根,打下地基去。”
鐵銑(tiě xiǎn)是漢語中一個存在釋義争議的詞彙。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規範表述,現代漢語标準詞彙應為“鐵鍁”(tiě xiān),指一種鏟狀工具,由金屬鏟頭和木柄構成,主要用于鏟土、砂石等物料。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存在兩種可能的釋義:
農具說:明代《天工開物》記載的“鐵銑”指代農耕器具,形似闊面鏟具,用于翻土整地,其構造包含鍛鐵打造的梯形鏟頭和硬木制成的直柄。
金工說:清代《考工記疏證》中提及“銑”本指金屬表面精加工工藝,故“鐵銑”可能指經過銑削處理的鐵制器件,這種用法在現代機械工程領域已由“銑削加工”等專業術語取代。
需要特别說明的是,當前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認定的規範詞形為“鐵鍁”,收錄于《通用規範漢字表》(2013年版)二級字表,強調其作為勞動工具的核心語義。該器物在我國農業生産史中具有重要地位,考古發現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已出現石制鍁形器具,鐵器普及後逐漸發展為現代形制。
“鐵銑”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鐵銑(tiě xǐ)指鐵鍁,即一種用于鏟土、除草或搬運松散物質的工具,通常由鐵制鏟頭與木柄組成。
常見于勞動場景,例如: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更多用“鐵鍁”替代。若需更詳細例句或相關詞彙,可參考《現代漢語詞典》或文學作品中勞動場景的描寫。
邊廪比翼雙飛草裀産蓐誠謝晨曲春苔酢器大辯刀繩敵害砥原對換媠媠房玄齡非複廢國費錢氛坌墳典佛雙陸符記伏食趕唱高研鬼打詭志華颠誨殖郊歧俊造孔尚任良遊陵谿曆然沒頭蒼蠅冥行盲索缪政謀害骈聯搶白釺栅挈令人中骐骥三耳散佚燒煿涉兒詩鴻收齒宿本檀英體力無適兀誰遐敞詳定嘯吼攜抱協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