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对尊长孝敬,对下属或后辈慈爱。《论语·为政》:“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 朱熹 集注:“孝於亲,慈於众,则6*民忠於己。”《逸周书·官人》:“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和友。” 唐 白居易 《和答诗·和阳城驿》:“乡人化其风,少长皆孝慈。” 清 戴名世 《李烈妇传》:“ 元焕 死,而女上有舅姑,下有子女各一,其责皆在女。奈何殉硜硜之节而昧孝慈之义乎?”
(2).指孝慈之道。《礼记·礼运》:“礼行於祖庙,而孝慈服焉。” 孔颖达 疏引 王肃 曰:“孝慈之道,为远近所服也。”
(3).孝友。《史记·五帝本纪》:“ 舜 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王引之 《经义述闻·通说上》:“孝友或谓之孝慈。”参见“ 孝友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孝慈汉语 快速查询。
“孝慈”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层面解析:
双向道德规范
指对上孝敬尊长(如父母、长辈),对下慈爱晚辈(如子女、下属或后辈)。例如《论语》提到“孝慈则忠”,强调以孝慈引导社会秩序。
家庭与社会伦理的统一
既包含家庭内的“父慈子孝”,也延伸至社会关系中的“慈众忠己”,如《逸周书》提到通过观察父子、兄弟间的孝慈判断个人品德。
儒家视角
《礼记》称“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将孝慈视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注《论语》时进一步指出“孝于亲,慈于众”是维系社会忠诚的基础。
道家辩证观
《老子》提出“六亲不和,有孝慈”,认为孝慈是家庭失和时的补救之道,强调其作为道德准则的实践意义。
孝慈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包含孝敬父母、慈爱子女、亲善兄弟姊妹等多重维度,对维护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有深远影响。
如白居易诗句“乡人化其风,少长皆孝慈”,展现孝慈对社会风气的教化作用。现代语境中,孝慈常被用于强调代际关系的双向责任,如“仁爱孝慈,继承传统”。
如需进一步了解经典出处或具体案例,可参考《论语》《老子》等文献,或查阅、5的详细引文。
孝慈是一个中文词汇,表示对父母或长辈的孝顺和慈爱。这个词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孝”和“慈”。其中,“孝”的部首是“子”,总共有三划;“慈”的部首是“心”,总共有十一划。
“孝慈”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中,尊敬和孝敬父母被视为最重要的道德准则之一。同时,“慈”也被视为对他人的关爱和善良。因此,“孝慈”被视为一种美德,代表了对家人和社会的尊重和关怀。
在繁体字中,“孝慈”保持了相同的写法,没有变化。
古时候,“孝慈”这个词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代字典的资料,有些古汉字中,“孝”可以写作“孝兮”或“孝爻”,而“慈”可以写作“慈”,也可以写作“慈旨”。
以下是一些关于“孝慈”的例句:
1. 我们应该孝慈父母,对他们的养育之恩心怀感激。
2. 他以孝慈闻名,对所有人都充满了无私的关爱。
3. 孝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传承。
与“孝慈”相关的一些组词包括:“孝顺”、“孝心”、“慈爱”等。
与“孝慈”近义词有:“孝敬”、“孝道”等。
与“孝慈”反义词有:“不孝”、“冷酷”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