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 mountain) high and steep] 高聳挺拔
山勢峻拔
(1).高聳挺拔。 唐 劉禹錫 《華山歌》:“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明 李東陽 《月橋詩序》:“ 攸邑 之東北四十裡有山焉,奇聳峻拔,每月出,則先見其巔。” 清 戴名世 《郭生詩序》:“又怪其峰巒峻拔,而鮮有秀特之士聞於世焉,何也?”
(2).嚴正剛直。 宋 蘇舜欽 《大理評事杜君墓志》:“性灑然峻拔,少所與合。”
(3).超然不凡;智慧出衆。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名公像》:“ 王襄敏公 ,廣額豐頤,而骨氣峻拔,有威重。” 清 納蘭性德 《渌水亭雜識》卷四:“ 臨濟 之宗,明者得之於峻拔,昧者失之鹵莽。”
(4).猶遒勁。指筆力剛勁。 明 李東陽 《蒙泉公補傳》:“其為文高簡峻拔,追古作者。” 劉師培 《論近世文學之變遷》:“惟 姬傳 之豐韻, 子居 之峻拔, 滌生 之博大雄奇,則又近今之絶作也。”
“峻拔”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涵蓋自然景觀、人物品格及藝術表現等多個層面,具體解釋如下:
形容山勢高聳挺拔
指山峰陡峭險峻、形态雄偉,常用于描繪自然景觀的壯麗。例如:“山勢峻拔”()。
例句:唐代劉禹錫《華山歌》中“峻拔在寥廓”,即形容華山高聳入雲。
形容人物性格嚴正剛直
引申為人的品格正直、氣節剛毅。例如:“性灑然峻拔”(宋·蘇舜欽《杜君墓志》)()。
指智慧或才華超然出衆
用于形容人的才智或氣度不凡。例如:“骨氣峻拔,有威重”(明·顧起元《客座贅語》)()。
書法或筆力遒勁剛健
形容藝術創作中筆觸剛勁有力。例如:“臨濟之宗,明者得之於峻拔”(清·納蘭性德《渌水亭雜識》)()。
如需更全面的釋義或出處,可參考(漢典)、(愛站小工具)等來源。
峻拔,是一個漢字詞彙,常用動詞。它的意思指的是形勢高大陡峭,使人感到宏偉壯麗的景象。
對于峻拔的字形結構來說,它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山"和"手"。"山"表示地勢高遠,表達了峻拔的景象特征;"手"表示人的手部,代表了人觸摸高遠地勢的動作。峻拔共有八畫。
據考古學家研究推測,峻拔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古籍。它最早出現在《墨子·尚賢篇》中,被用來描述人們對于道德行為的追求,好比攀登陡峭的山峰。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描述自然景觀的詞彙,如山峰、高樓等。
在繁體字中,峻拔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保持一緻,隻是書寫方式有所差異。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态和書寫方式并不同于現代規範。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的記載,峻拔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用本者"。這種寫法意味着以登山為本體,象征攀登高峰的行為。
以下是一些例句,用于更清晰地理解峻拔的含義:
1. 登上峻拔的山峰,俯瞰整個城市的美景。
2. 他勇敢地攀爬着峻拔的懸崖,決心征服高峰。
由于峻拔的特殊意義,它在組詞中也有一定的應用,例如:
1. 峻拔如雲:形容山峰衆多,層層疊疊,壯觀奇麗。
2. 峻拔天際:形容山峰高聳入雲,達到極限高度。
對于與峻拔意義相近的詞彙,可以考慮使用以下詞語:
1. 雄偉:表示景象宏偉壯麗。
2. 險峻:表示地勢陡峭險惡,難以攀登。
那些與峻拔意義相反的詞彙則可用以下詞語:
1. 平庸:指形式普通,缺乏壯麗的景象。
2. 平緩:指地勢平坦,沒有突出的高度。
綜上所述,峻拔是一個富有崇高意義的詞彙,用以形容高大陡峭的景象。它具有豐富的曆史背景和多樣的用法,是描述壯麗自然景觀和精神境界的完美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