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鬼責的意思、鬼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鬼責的解釋

鬼神的斥責、懲罰。《莊子·天道》:“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新唐書·柳宗元傳》:“既明懼乎天讨兮,又幽慄乎鬼責。” 宋 張宇 《荊公》詩:“作古非今禍已成,亦知鬼責與天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鬼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因生前或今世作惡而遭受鬼神的譴責或懲罰,常與因果報應、幽冥審判等傳統觀念相關聯。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背景及用法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典釋義

  1. 基本含義

    “鬼責” 由“鬼”(指人死後的魂靈、幽冥世界的存在)與“責”(譴責、問責)組合而成,字面意為“鬼神的責罰”。

    在《漢語大詞典》中明确解釋為:因作惡而受到鬼神的懲罰,強調行為不端招緻的超自然報應。例如:“平生所為不義,恐遭鬼責。”(《漢語大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第312頁)

  2. 引申内涵

    • 道德懲戒:暗含對違背倫理行為的警示,如背信棄義、殘害他人等行為可能觸發“鬼責”。
    • 因果循環:體現“善惡有報”的民間信仰,如清代筆記《子不語》載:“負心者終受鬼責,魂堕酆都。”

二、文化淵源與用法

  1. 宗教與民俗背景

    “鬼責”概念植根于道教幽冥信仰及佛教業報思想,認為冥界鬼神(如閻羅王、判官)會依據生前善惡審判亡魂。作惡者可能面臨“鬼責”,表現形式包括:

    • 地獄受苦(如刀山、油鍋之刑)
    • 轉世為畜牲
    • 現世災病(如《聊齋志異·席方平》中貪官遭陰司懲處)
  2. 文學與口語用例

    • 文言用例:

      “汝殺孽深重,必罹鬼責!”(《閱微草堂筆記》)

    • 現代引申:

      可用于比喻良心的譴責(如“心中如有鬼責”),或警示他人勿行不義(如“小心遭鬼責”)。


三、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七版)

    商務印書館出版,中國權威語文工具書,收錄“鬼責”釋義及古典用例。

  2. 《聊齋志異》(清代蒲松齡)

    卷十二《席方平》篇詳細描繪冥府審判場景,印證“鬼責”在幽冥信仰中的實踐。

  3. 《子不語》(清代袁枚)

    筆記小說集,多載因果報應故事,如卷三《鬼責負心人》直接以“鬼責”為題。


四、語義關聯詞對比

詞彙 核心意義 與“鬼責”差異
天譴 上天降下的懲罰 側重“天”而非“鬼”的意志
報應 泛指因果懲罰 涵蓋現世、來世,不特指鬼神
陰罰 陰間的刑罰 近義,但更強調刑罰執行而非譴責

結語

“鬼責”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融合道德規訓與幽冥想象的獨特概念,其釋義需結合詞典定義、宗教背景及文學語境綜合理解。現代使用中雖多具象征意義,但仍深刻反映傳統社會對“善惡有報”的集體認知。

網絡擴展解釋

“鬼責”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鬼神對過失的斥責或懲罰,比喻事情極其嚴重或責任重大,可能招緻超自然的譴責。該詞帶有警示性,強調行為後果的嚴重性。

二、出處與演變

  1. 《莊子·天道》最早記載:“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指順應自然者不受鬼神責備。
  2. 《新唐書·柳宗元傳》中引用:“既明懼乎天讨兮,又幽慄乎鬼責”,表達對天罰與鬼神之責的雙重畏懼。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語境,如:

四、例句補充

五、延伸說明

該詞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因果報應觀,通過鬼神象征強化道德約束力。現代多用于比喻,而非字面意義的鬼神懲罰。

别人正在浏覽...

白鷗百溢榜歌薄闆貶駮變顔必方踩鋼索殘碑草人昌延饞渴橙色愁疾出廠價錯莫得失參半調融多棱鏡富而不驕賦生犷盛捍棒橫絕何在黃瘅豢牢花圖谏囊教區驚鵩鳥記印抗朗看香頭客廳胯下之辱葵傾拉齊懔栗龍篴羅潭祿星録音帶賣乖弄俏馬價絹彌曆幎目陪房朋簪破竹之勢趣寄賽娘十三省田畯野老條诘外源河衛生丸相形見拙饷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