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中空虛。謂饑餓。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西湖主》:“﹝ 陳弼教 與僮僕﹞相與曝衣石上,近午始燥可着。而枵腸轆轆,飢不可堪。”
“枵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āo cháng,其含義指“腹中空虛”,即表示饑餓的狀态。該詞由“枵”(本義為空虛、空乏)和“腸”(代指腹部)組合而成,常用于形容饑餓或空腹的情景。例如在文學作品中,可能用“枵腸辘辘”等表述強化饑餓感。
需注意的是:
若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詳細用法或曆史文獻出處,建議參考權威漢語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古籍語料庫。
《枵腸》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枵”和“腸”兩個字組成。
“枵”的部首是“木”,“腸”的部首是“⺼”(肉的上半部分)。拆分後的部首和筆畫分别為:枵(木+巧,6畫)和腸(⺼+昌,8畫)。
《枵腸》一詞最早見于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一》:“一時姑妄聽,金絡緘枵腸。”其中“枵腸”形容一種深感動情的心情。
《枵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枵腸」。
在古代漢字中,有時将“枵腸”寫作“枵腸”。
1. 他在電影中的演技真讓人感到枵腸欲斷。
2. 這首詩寫得如此動情,引起了我的枵腸泣血。
枵情、枵腸、腸斷、腸子悔青
腸斷、激動、動情
冷漠、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