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枵腸的意思、枵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枵腸的解釋

腹中空虛。謂饑餓。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西湖主》:“﹝ 陳弼教 與僮僕﹞相與曝衣石上,近午始燥可着。而枵腸轆轆,飢不可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枵腸(xiāo chá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形象化表達的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空腹、饑餓的狀态。其中“枵”本義為“空虛”,《說文解字》釋作“木虛也”,引申為人體器官的空乏;“腸”代指腸胃器官,組合後特指腸胃空虛未進食的狀态(來源:漢典)。

二、詞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如張岱《陶庵夢憶》中“枵腸辘辘”的用法,通過“枵”與“腸”的組合,強化了饑餓帶來的生理感受。清代《紅樓夢》第五回亦有“枵腸渴肺”的表述,進一步擴展為對物質與精神雙重匮乏的隱喻(來源:國學大師)。

三、現代使用場景 現多用于文學性描述,如:“科考隊員在極地跋涉終日,枵腸難忍”,既保留古漢語韻味,又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在方言中(如吳語區),仍保留着“肚皮枵”等口語化用法(來源:中國語言文字網)。

網絡擴展解釋

“枵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āo cháng,其含義指“腹中空虛”,即表示饑餓的狀态。該詞由“枵”(本義為空虛、空乏)和“腸”(代指腹部)組合而成,常用于形容饑餓或空腹的情景。例如在文學作品中,可能用“枵腸辘辘”等表述強化饑餓感。

需注意的是:

  1. 與“鳢腸”的區别:雖然發音相近,但“鳢腸”(lǐ cháng)是一種中藥材(菊科植物),具有涼血止血、滋補肝腎等功效,兩者意義完全不同。
  2. 使用語境:“枵腸”屬較為書面化的表達,現代口語中更常用“餓肚子”“饑腸辘辘”等詞彙。

若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詳細用法或曆史文獻出處,建議參考權威漢語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古籍語料庫。

别人正在浏覽...

保役背綁辯灋猜毀觸緒大女誕罔襌衣嫡配端重敦倫二面角鳳凰池鳳山風俗畫阜丘狗吠不驚勾接故敗哬哬黃金心字講摩咭溜搭剌驚魄驚事餽糧坤珍雷蟄零用六幕沒撻煞面環面讦免胄年號甯候尼師壇盤操璞石起镖綦缟畦陌凄悄軟節上司山虧一蒉沈鼾失範蜀都海棠書名號司空死訊探擿天不怕,地不怕痛撓秃頭委世緼褐銷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