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尼師但那 ”。梵語音譯。*********所說六物之一。即隨坐衣。衣上所附布料可作坐具或卧具。 唐 張希複 《詠宣律和尚袈裟》:“共覆三衣中夜寒,披時不鎮尼師壇。”《翻譯名義集·沙門服相》:“尼師壇,或尼師但那,此名坐具。或雲隨坐衣。”
“尼師壇”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佛教術語和文化隱喻來理解:
基本含義
尼師壇(梵語:nisīdana)是佛教僧侶“六物”之一,指一種隨身攜帶的坐具或卧具。通常為長形布料,可折疊敷設于地面、床榻等位置,供坐卧使用。該詞也譯作“尼師但那”或“敷具”。
功能與意義
根據戒律,尼師壇需符合特定尺寸(如長寬比例),用于避免直接接觸不潔地面,兼具實用與象征清淨的宗教意義。唐代文獻《詠宣律和尚袈裟》中曾提到其用途。
引申含義
在漢語文化中,“尼師壇”被借用為成語,字面指“尼師(女性修行者)聚集的講壇”,實際比喻學者交流學問、共同探讨的場所。這一用法源于古代儒家學派,學者常聚集于書院或廟宇讨論經典,後擴展為學術圈層的代稱。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學術研讨會、思想交流活動等,強調知識共享與集體進步。例如:“此次論壇堪稱當代尼師壇,彙聚了衆多領域專家。”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佛教經典或漢語成語詞典。
“尼師壇”是一個詞語,由三個字組成。
“尼師壇”中的第一個字“尼”是由“屍”和“子”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五畫; 第二個字“師”是由“巾”和“裡”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十一畫; 第三個字“壇”是由“土”和“雲”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七畫。
“尼師壇”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一個表示“尼姑的聚會場所”的詞語。在繁體字中,詞語的形狀可能有所不同,但意思和發音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而“尼師壇”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也可能與現在不同。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通過文獻考證或者曆史資料來确認。
1. 在尼師壇裡,衆多的尼姑們集體誦經。 2. 那座尼師壇已經有上百年的曆史了。
尼姑、師徒、壇主
尼庵、尼寺、尼院
尼男、俗廟、僧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