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免胄的意思、免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免胄的解釋

(1).脫下頭盔。古代将士的行禮方式。《國語·周語中》:“左右皆免胄而下拜,超乘者三百乘。” 韋昭 注:“免,脫也。脫胄而下敬天王也。” 唐玄宗 《餞王晙巡邊》詩:“免胄三方外,銜刀萬裡餘。” 宋 王安石 《次韻元厚之平戎慶捷》:“投戈更講諸儒藝,免胄争趨上将風。” 程善之 《革命後感事和懷霜作即次其韻》:“城門免胄經相識,異地歸元不忍看。”

(2).指決死。 明 夏完淳 《大哀賦》:“既有志於免胄,豈無心於喪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免胄(miǎn zhòu)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定禮儀含義的軍事用語,指将士在非作戰場合脫下頭盔以示禮節的行為。其核心意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分解

“免”本義為脫去、解除,《說文解字》釋作“免,脫也”;“胄”特指作戰時保護頭部的金屬盔甲,《古代漢語詞典》注為“古代戰士戴的頭盔”。二字組合後,字面含義即“脫去頭盔”。

二、曆史語境中的禮儀實踐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秦晉崤之戰時,晉國将領陽處父“免胄而下”向敵軍行禮,展現古代“兵戎相見仍守禮”的軍事倫理。唐代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進一步說明:“免胄者,去所禦之胄,示不敢用武。”

三、文化象征意義

在周禮體系中,免胄行為被納入“軍禮”範疇。《周禮·夏官·司馬》記載将士需通過卸甲胄的動作區分戰時與和平狀态,既體現對敵方使者的尊重,也暗含“化幹戈為玉帛”的政治隱喻。宋代《武經總要》更将此列為将領外交儀軌的規範動作。

網絡擴展解釋

“免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脫下頭盔行禮
    指古代将士在特定場合(如拜見君主、表達敬意)時脫下頭盔以示禮節。這一行為體現了對對方的尊重,常見于軍事或外交儀式。例如《國語·周語中》記載:“左右皆免胄而下拜”,韋昭注:“脫胄而下敬天王也”。

  2. 決死之意
    引申為将士在戰場上表達視死如歸的決心,語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免胄入狄師,死焉。”明代夏完淳《大哀賦》中“既有志於免胄,豈無心於喪元”也沿用此意。

二、延伸與用例

三、總結

“免胄”的核心含義圍繞古代軍事禮儀與決心,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國語》《左傳》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闇魄按閱奧澀白棒白玉軸榜标城聚愁煞楚材晉用出常調得政癫癫倒倒敦崇盾威芳辰放殺分然高等教育鬼市過更昏冥金溪冏冏決放絶長補短軍帑刻舟理孫六家胪斷螺釘慢動作萌動迷途攀柏潑剌貨嵌巉譴诃切峻日光燈榮隕緛戾軟玉溫香散兵神識師幹十景櫥鼠銜姜俟伏斤死谏忪蒙聳聽碎滴通議偉如物候枭心鶴貌下死手瀉辯西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