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脫下頭盔。古代将士的行禮方式。《國語·周語中》:“左右皆免胄而下拜,超乘者三百乘。” 韋昭 注:“免,脫也。脫胄而下敬天王也。” 唐玄宗 《餞王晙巡邊》詩:“免胄三方外,銜刀萬裡餘。” 宋 王安石 《次韻元厚之平戎慶捷》:“投戈更講諸儒藝,免胄争趨上将風。” 程善之 《革命後感事和懷霜作即次其韻》:“城門免胄經相識,異地歸元不忍看。”
(2).指決死。 明 夏完淳 《大哀賦》:“既有志於免胄,豈無心於喪元。”
“免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脫下頭盔行禮
指古代将士在特定場合(如拜見君主、表達敬意)時脫下頭盔以示禮節。這一行為體現了對對方的尊重,常見于軍事或外交儀式。例如《國語·周語中》記載:“左右皆免胄而下拜”,韋昭注:“脫胄而下敬天王也”。
決死之意
引申為将士在戰場上表達視死如歸的決心,語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免胄入狄師,死焉。”明代夏完淳《大哀賦》中“既有志於免胄,豈無心於喪元”也沿用此意。
“免胄”的核心含義圍繞古代軍事禮儀與決心,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國語》《左傳》等典籍原文。
免胄,(mian4 zhou4),意為免去胄(zhong1)铠甲,指擺脫枷鎖束縛、獲得自由。
免(mian3):從兒部,八畫。
胄(zhou4):從⺼(肉)部,九畫。
“免胄”一詞最早見于戰國時期楚國文獻《楚辭》中的《招魂》篇,被引用為“免胄青雲”,形容擺脫束縛的人歡欣鼓舞。
《免胄》的繁體字為“免冑”。
在古代,字體的演變與書法的發展密切相關,免胄在不同時期的寫法有所變化,最早的寫法為“免胄”,後來演變為“免葤”。現在我們通常使用的寫法是“免胄”,也是最常見的。
1. 他終于免胄了,擺脫了繁重的工作。
2. 她希望能早日免胄,過上幸福自由的生活。
免除、胄子、胄子兵、免費、胄舞。
解脫、擺脫、自由。
束縛、囚禁、限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