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中空虚。谓饥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湖主》:“﹝ 陈弼教 与僮僕﹞相与曝衣石上,近午始燥可着。而枵肠轆轆,飢不可堪。”
“枵肠”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xiāo cháng,其含义指“腹中空虚”,即表示饥饿的状态。该词由“枵”(本义为空虚、空乏)和“肠”(代指腹部)组合而成,常用于形容饥饿或空腹的情景。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枵肠辘辘”等表述强化饥饿感。
需注意的是:
若需进一步了解词语的详细用法或历史文献出处,建议参考权威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或古籍语料库。
《枵肠》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枵”和“肠”两个字组成。
“枵”的部首是“木”,“肠”的部首是“⺼”(肉的上半部分)。拆分后的部首和笔画分别为:枵(木+巧,6画)和肠(⺼+昌,8画)。
《枵肠》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一时姑妄听,金络缄枵肠。”其中“枵肠”形容一种深感动情的心情。
《枵肠》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枵腸」。
在古代汉字中,有时将“枵肠”写作“枵腸”。
1. 他在电影中的演技真让人感到枵肠欲断。
2. 这首诗写得如此动情,引起了我的枵肠泣血。
枵情、枵腸、肠断、肠子悔青
肠断、激动、动情
冷漠、无动于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