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坡緩平貌。 漢 桓寬 《鹽鐵論·诏聖》:“故峻則 樓季 難三刃,陵夷則牧豎易山巔。”
(2).由盛到衰。衰頹,衰落。《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而枝葉稍陵夷衰微也。”《漢書·成帝紀》:“帝王之道日以陵夷。” 顔師古 注:“陵,丘陵也;夷,平也。言其頽替若丘陵之漸平也。” 唐 白居易 《立碑》詩:“勳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明史·熹宗紀贊》:“ 明 自 世宗 而後,綱紀日以陵夷。” 郭沫若 《文藝論集·一個宣言》:“我們優秀的 中華 民族,終不會長此陵夷,未來的藝術天才已經在負勢競上。”
(3).平夷;平毀。 王西彥 《魚鬼》:“那裡原是塊廢棄了的義冢地,由于年代久遠,古舊的墳墓幾乎全數陵夷了。”
“陵夷”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íng yí,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層解釋:
字面本義
原指山坡緩平的地貌特征(如、7、9所述)。例如《鹽鐵論·诏聖》提到:“陵夷則牧豎易山巔”,形容山勢平緩,牧童可輕易登頂。
引申義:由盛轉衰
後引申為逐漸衰敗、衰落,多用于描述國家、制度或事物的衰微趨勢(、4、5、6、7、8、9均強調此義)。例如:
部分資料(如、3)提到“推翻暴政”的含義,但此用法較罕見,可能與“陵”通“淩”(侵犯)的誤讀相關。需注意:
“陵夷”的核心含義是由高處(如山陵)漸趨平緩,引申為事物從興盛走向衰敗的過程,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點。建議在引用時優先參考《史記》《漢書》等經典文獻中的用例。
《陵夷》是一個具有深刻内涵的詞彙,它的意思在不同的語境下略有差異。通常情況下,它指代着被征服的人或民族,特指那些處于弱勢地位、被壓迫或遭受歧視的人們。
《陵夷》的構成主要由“阝”、“裡”和“彡”三個部首組成。其中,“阝”表示土地或地域,而“裡”表示人群,而“彡”則表示山脈。在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形成了“陵”這個字,意為圍繞在山脈周邊的地域,隨後加上“夷”這個字表示受壓迫的人。
根據《康熙字典》,《陵夷》這個詞共有11個筆畫。
《陵夷》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尚書》中,該書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被譽為“五經之一”。在《尚書·大禹谟》中有記載:“予陵夷伐罪。予首言新事,上帝助予。”這裡的“陵夷”指的是大禹平定九州之亂,懲罰無道之徒,恢複社會秩序。
《陵夷》的繁體字為「陵夷」,發音相同,意思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一些變化。《陵夷》這個詞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着不同的寫法,但大體上保持了原有的意義和形态。例如,戰國時期的楚字形中,《陵夷》寫作「令夷」,但意思依然相同。
1. 古代帝王常常用武力和政治手段來陵夷其他國家。
2. 苦難并沒有讓他屈服,他努力抗争,反而更堅定了他對于陵夷的決心。
陵夷地、陵夷者、陵夷政策、陵夷民族等。
征服、壓迫、剝削、欺壓。
和平、平等、自由、共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