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出《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本谓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汉书·李寻传》:“圣人承天,贤贤易色,取法於此。” 颜师古 注:“贤贤,尊上贤人。易色,轻略於色,不贵之也。”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我却待‘贤贤易色’将心戒,怎禁他兜的上心来。”《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公子此时,一来心里不安,二来有些发訕,三来也未免动了点儿贤贤易色,满面周身闹了个难的神情儿,共总没得什么话。”
“贤贤易色”出自《论语·学而》,是子夏提出的道德准则,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原初语境
在《论语》中,子夏将“贤贤易色”与侍奉父母、君主、交友等行为并列,强调内在品德优先于外在表现。传统注疏多认为此处特指夫妻关系,即选择配偶应重视德行而非容貌。
引申含义
后世扩展为一种普世价值观:尊重贤德之人,克制对表象(如美色、物质)的过度追求。如《汉书》引用此语时,已将其升华为治国用人之道。
该成语至今仍被用于倡导注重内在修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尤其在物质化社会中,提醒人们避免过度追求外在浮华。
如需进一步考证不同注解,可参考《论语》注疏典籍或权威词典(如、5、7来源)。
《贤贤易色》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崇尚美貌容易被外貌所迷惑的人性缺陷。这个成语是由三个字组成,分别是“贤”,“贤”,和“易色”。
下面是对这些字的解释: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本叫做《封神演义》的文学作品。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名叫妲己的美丽女子,她以她的美貌迷惑了各位君主,并引起了战乱和国家的覆灭。妲己成为了一个贤贤易色的形象的象征。
有时候,在繁体字中,这个成语的“贤”字可以写作“賢”,而其他字没有变化。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是有所不同的。例如,“贤”字的写法在古代可以写作“玄”,而“贲”。”易”的古代写法可以是“亦”。而“色”字的写法在古代可以是“色”或“采”。
这是一个使用“贤贤易色”的例句:“他一直被那些表面光鲜亮丽的人所吸引,却不知道他们可能是贤贤易色的人。”
一些相关的组词有:贤人、贤能、变色、易变、易容。
一些近义词是:以貌取人、貌合神离、浮光掠影。
一些反义词是:审美疲劳、远见卓识、不拘外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