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差遣,委用。《左傳·昭公六年》:“猶求聖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長,慈惠之師,民於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過亂。”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自序》:“聖人興德,孰不勞聰明於求人,獲安逸於任使者哉?” 宋 司馬光 《進修心治國之要劄子狀》:“ 漢高祖 知人善任使,苟為不才,雖見喜也棄之;苟才矣,雖負販酒徒、亡将戍卒亦用之,此所以能奮布衣取天下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重讀書人》:“ 鄂剛烈公 容安 不諳國語,上雖督責,然厚加任使,未曾因一眚以緻廢棄。”
(2).指差事,使命。《宋史·嶽飛傳》:“ 範宗尹 言 張俊 自 浙西 來,盛稱 飛 可用,遷 通 、 泰 鎮撫使兼知 泰州 。 飛 辭,乞 淮南東路 一重難任使,收復本路州郡,乘機漸進。” 明 張綸 《林泉隨筆》:“ 艷 ( 吳暨艷 )、 彪 ( 徐彪 )所行如此,可謂不負任使。”
“任使”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rèn shǐ,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對人員的選拔、任用和派遣。這一用法在古籍中較為常見,例如:
指具體的任務或職責。例如:
現代語境中,“任使”的用法已不常見,多用于文言或特定曆史文獻。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委派”和“任務”展開,體現了古代對人才任用和職責分配的重視。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可參考《左傳》《宋史》等文獻原文。
《任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允許、使命、授權等。它可以用來表達某種行動或責任的付諸實踐。
《任使》的部首是「人」,它包含有兩個筆畫。
《任使》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它的意思最早源自古代文獻中的記載,後來逐漸演變成現代漢字的用法。在繁體字中,「使」的形狀會稍微複雜一些,但仍保持相同的意義。
在古代,「任使」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的「使」字由「人」旁和「寺」組成,形狀更為繁複,但義義相同。
1. 他們任使我們自由發揮創造力,為公司帶來了***************。
2. 老闆讓我任使自己的廚藝,向顧客展示我最擅長的菜肴。
組詞:任命、使者、使命
近義詞:委任、授權
反義詞:限制、禁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