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刑法。于額上刺字。《後漢書·朱穆傳》:“臣願黥首繫趾,代 穆 校作。” 李賢 注:“黥首,謂鑿額涅墨也。”《後漢書·蔡邕傳》:“及 卓 被誅……即收付廷尉治罪, 邕 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
(2).古風俗。于額上刺字或圖紋。《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翦髮黥首,文身裸袒之國,靡不奔走貢獻,懽忻來附。” 李周翰 注:“黥首,雕額也。”
“黥首”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特殊習俗或刑罰,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案例或不同朝代的差異,建議查閱《曆代刑法考》等專業史料。
《黥首》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給人頭部處施以割傷或割開的刑罰。該詞的拆分部首是“黑”和“首”,其中“黑”是左部的部首,古代原意是指黑色。而“首”是右部的部首,古代原意是指人的頭顱。
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該字的筆畫數是19畫。它的繁體字是「黥首」,即在字體的一些細節上進行了修飾和簡化,使得寫法更加規範美觀。
《黥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刑罰制度。在古代,對于犯有重罪的人,有時會施以黥刑。黥刑是将罪犯的臉上刺上或割下字號或花紋,在其臉上留下永久性的痕迹,使其身份得以标記,從而讓他們受到社會的唾棄和排斥。《黥首》這個詞的含義即是指施以黥刑的行為。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說文解字》中介紹的《黥首》的寫法是「黑」和「首」的組合。而在古代碑文、銘文等材料中,也可以看到《黥首》以不同的形式寫作「黥頭」、「黥髆」等。
以下是幾個例句:
1. 施行黥首刑罰時,需要審慎權衡,确保判決公正。
2. 古代的黥首刑罰對于罪犯來說,是一種極其殘酷的刑罰。
一些與《黥首》相關的組詞包括:黥面(用黥刑在臉上割痕)、首級(指殺人者的首領)、頭目(指團體或組織的領導者)等。
與《黥首》的近義詞包括:割首(用刀斬斷頭頸的刑罰)、戕首(殺人或斬首的刑罰)等。
與《黥首》的反義詞沒有一個嚴格對應的詞語,但是與刑罰相反的詞語可以包括:寬恕、原諒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