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罷免,謂解除官職。《史記·孝文本紀》:“右丞相 勃 乃謝病免罷,左丞相 平 專為丞相。”《三國志·吳志·陸遜傳》:“由是吏士不復親附,遂以免罷。”
“免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官職的解除或罷免。以下是詳細解釋:
“免罷”指罷免官職,即解除官員的職務。該詞由“免”(去除、解除)和“罷”(停止、終止)組合而成,強調通過正式程式終止某人的職位。
《史記·孝文本紀》:
“右丞相勃乃謝病免罷,左丞相平專為丞相。”
——描述周勃因稱病辭去右丞相之職,最終被免官。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
“由是吏士不復親附,遂以免罷。”
——指陸遜因失去下屬支持而被罷免。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叙述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常見于對曆史事件的描述或學術讨論。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史記》《三國志》原文或權威曆史詞典。
免罷,是一個常用的四字成語,意思是免去懲罰或責任,使免受處罰。它的拆分部首是“八”和“網”,筆畫數為八畫。
《免罷》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諸侯國或朝廷為了進行懲罰和控制,常常設立各種規定和制度,并對違反規定的人進行處罰。而當有人被判定犯錯,卻獲免于處罰時,人們就用“免罷”來表示對懲罰的免除和釋放。
“免罷”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免罷”,發音與簡體字相同,意思也相同。
古時候,“免罷”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并沒有變化,和現代的簡體字寫法一緻。
1. 由于他的請求被批準了,他免罷了處罰。
2. 領導考慮到他之前的表現出色,免罷了他的責任。
免除、罰款、責罰、免責、懲罰
赦免、寬恕、原諒
懲罰、責罰、處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