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沫的意思、涎沫的详细解释
涎沫的解释
[saliva] 〈方〉∶口水
详细解释
口水。 唐 杜甫 《黄鱼》诗:“泥沙卷涎沫,回首怪龙鳞。”《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诉冤》:“ 焦氏 照面一口涎沫,道:‘啐!**这样乱説!’” 叶紫 《行军散记》一:“石榴已经长得烂熟了;有的张开着一条一条的娇艳的小口,露出满腹宝珠似的水红色的子儿,逗引着过客们的涎沫。”
词语分解
- 涎的解释 涎 á 唾沫,口水:垂涎三尺。流涎。涎沫。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 沫的解释 沫 ò 液体形成的许多细泡:沫子。泡沫。 指“唾沫”:相濡以沫。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涎沫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涎沫(xián mò)是汉语中表示口腔分泌物的名词,特指质地较为稀薄或带有泡沫状的口水,常见于生理现象或病理状态。以下从释义、构成、用法及医学关联四个角度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
-
基础含义
指口腔中分泌的液体,多呈清稀或泡沫状。《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涎,口液也;沫,水泡也”,合并指“口中津液或泡沫状分泌物”。
例证:清代小说《红楼梦》第二十回:“(宝玉)觉得口角边有涎沫流出。”
-
与近义词的区分
- 唾液:泛指所有口腔分泌物,医学上强调消化功能。
- 口水:口语化表达,无病理色彩。
- 涎沫:侧重液体性状(稀薄/泡沫),可隐含病理或不受控状态,如“流涎沫”形容失控的分泌物。
二、字源与构成
三、医学关联
现代医学中,涎沫过量分泌可能与以下病症相关:
- 口腔疾病:如口腔溃疡刺激唾液腺。
- 神经功能障碍:帕金森病、面神经麻痹导致分泌失控。
- 中毒反应: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典型症状之一为流涎沫(参考《实用内科学》第15版)。
四、文学与文化用法
古典文学常以“涎沫”描写人物状态:
- 表贪婪:《儒林外史》第五回严监生“看见银子,眼里冒出涎沫来”。
- 表病态:《黄帝内经·灵枢》载“舌本烂,热不止者逆,涎沫出者死”,描述热症危候。
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 许慎. 《说文解字注》[M]. 中华书局, 2013.
- 林果为等. 《实用内科学》第15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22.45.001
- 佚名. 《黄帝内经》[M].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9.
网络扩展解释
“涎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字面意义:指“口水”或“唾液”,常见于方言或文学描述中。例如:“癫痫发作时患者会口吐涎沫”。
- 注音与结构:拼音为xián mò,字形结构为左右组合(“涎”为左右结构,“沫”为左右结构)。
2.来源与经典用例
- 古代文献:唐代杜甫《黄鱼》诗提到“泥沙卷涎沫,回首怪龙鳞”,《醒世恒言》中也有“焦氏照面一口涎沫”的描写(、)。
- 方言用法:多用于口语或方言,如形容人垂涎时“口中流出涎沫”()。
3.扩展与比喻
- 生理现象:可描述疾病症状(如癫痫)或生理反应(如饥饿时的唾液分泌)。
- 情感表达:部分语境中可引申为“迫切渴望”,如“眼中闪着涎沫般的贪婪”()。
4.现代应用与例句
- 文学描写:例如“饿狼般猛扑时口中倒流涎沫”(、3)。
- 日常口语:多用于形容人对食物或欲望的强烈反应()。
5.相关辨析
- 近义词:口水、唾液。
- 使用场景:正式文本中较少使用,多见于文学或口语表达。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完整来源,可参考查字典、沪江词典等(、4)。
别人正在浏览...
昂然奔亡鞭爆饼师闭修播布畅扬吃孽待教大男小女氮气道礼对地静止轨道鹅酒耳号高履故典晷时红男绿女花城绘摹祸从口出骄怒金燧鸡犬不宁九节狸溃逃勒马鬣刺猎夫鸾漂凤泊路照民人纳履决踵哦松谱叙前房后继浅情清水脸劝助缺短衢塞日行千里柔韧疝瘕烧乎乎神捷石衣寿邱税丧俗念宿愆楟食童孙媮食抟扶拖曳往素镶配笑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