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籬。籬格斜方如麂眼,故名。 宋 陸遊 《山行》詩:“緣崖曲曲羊腸路,傍水疏疏麂眼籬。”亦省作“ 麂眼 ”。 宋 陸遊 《明日又來天微陰再賦》詩:“短籬圍麂眼,幽徑繚羊腸。” 清 李調元 唐樂子 等《趙象九亦吾廬種花數株頗有幽緻即席聯句》:“籬疎編麂眼,砌密長龍牙。”
“麂眼籬”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竹籬笆,因籬笆的網格呈斜方形,形似麂(一種小型鹿科動物)的眼睛而得名。該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或田園場景中的竹制圍欄。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到該詞有“眼光獨到”的比喻義,但主流詞典及文獻中均以“竹籬”為本義,未見此引申用法,需謹慎參考。
麂眼籬(jǐ yǎn lí)是一個成語,常被用來形容某物細小而隱蔽,也可以用來形容聲音輕微而不易察覺。這個詞的意思源于動物麂類的眼睛,因為麂類的眼睛小而黑,很難被察覺到。
麂眼籬這個成語由三個部首組成:鹿部(麂),目部(眼),竹部(籬)。其中,麂字的筆畫數為11畫,眼字的筆畫數為5畫,籬字的筆畫數為17畫。
麂眼籬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王守仁的《夷堅志》。在這部著作中,王守仁運用了“麂眼籬”的比喻,形容某種情況非常細微而難以察覺。
在繁體字中,麂眼籬可以寫作麂眼籬,字形保持不變。
根據《康熙字典》,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麂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字形為“麇”加上“目”的字組合,表示以目視之,即鹿類的一種。而眼字和籬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相同。
1. 他的動作像麂眼籬一樣輕微,幾乎沒有被人察覺到。
2. 這個房子被密密麻麻的樹籬圍繞着,像是一道麂眼籬。
組詞:麂類、眼麟、籬笆。
近義詞:微不可察、微乎其微。
反義詞:聲震四野、明顯可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