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筆。指寫作或繪畫。《北史·徐招傳》:“ 招 少好法律及朝廷舊事,發言措筆,常欲辯析秋毫。” 宋 張表臣 《珊瑚鈎詩話》卷一:“ 劉禹錫 作《金陵》詩雲:‘千尋鐵鎖沉 江 底,一片降旗出 石頭 。’當時號為絶唱…… 白樂天 讀之曰:‘我知後人不復措筆矣。’” 明 顧元慶 《夷白齋詩話》:“公禀天地之正氣,融而為江河,結而為山嶽,言而為有聲之絶景矣。丹青之士,安能措筆哉?”
“措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指寫作或繪畫時的下筆技巧與方法,強調創作過程中對筆法的選擇和運用。例如《北史·徐招傳》提到“發言措筆,常欲辨析秋毫”,體現用筆的細緻。
引申意義
也可形容處理問題的巧妙手法,如提到“表達對創作或處理問題的高超技巧的贊賞”。
文學典故
宋代張表臣《珊瑚鈎詩話》記載,劉禹錫作《金陵》詩後,白居易感歎“我知後人不複措筆矣”,意指後人難以超越其創作水平。明代顧元慶《夷白齋詩話》則用“丹青之士,安能措筆”形容難以描繪的絕景。
字源解析
“措”本義為“放置、安排”(如《說文解字》),而“措筆”可理解為“下筆時的布局與技巧”。
“措筆”既指具體的藝術創作技巧,也延伸為處理事務的智慧,常見于古典文學評價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