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龜的意思、伏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龜的解釋

傳說中俯伏在松樹下的神龜,為松樹之精所化。《淮南子·說山訓》:“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絲;上有叢蓍,下有伏龜。” 唐 李商隱 《高松》詩:“上藥終相待,他年訪伏龜。” 朱鶴齡 注引《嵩山記》:“ 嵩高山 有大松樹,或百歲,或千歲,其精變為青牛,為伏龜,採食其實得長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伏龜"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神話生物,其含義和出處可綜合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伏龜(fú guī)指傳說中俯伏在松樹下的神龜,由松樹精氣所化。這一概念最早見于《淮南子·說山訓》的記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絲;上有叢蓍,下有伏龜"()。古人認為松樹生長千年後,其精氣可幻化為龜形。

2. 文獻出處

• 《淮南子》記載:松樹與伏龜存在對應關系,上有叢生蓍草時,其下必有伏龜()。 • 唐代李商隱《高松》詩雲:"上藥終相待,他年訪伏龜",将伏龜與長生意象相關聯()。

3. 文化象征

在道教文化中,伏龜被視為靈物:

4. 其他解釋

個别文獻将"伏龜"引申為"潛伏之龜"(),但主流釋義仍以松精化龜為核心。該詞現代已鮮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和詩詞賞析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龜》這個詞的意思是“躬身于地,仿效烏龜的姿勢行禮”。它是由“伏”和“龜”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伏:部首力,筆畫4; - 龜:部首龜,筆畫7。 《伏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禮儀文化,烏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為吉祥、長壽的象征。人們在行禮時,常常低頭俯身仿效烏龜的姿勢,表示敬意和恭敬。 在繁體字中,《伏龜》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基本上沒有太大差異。 一些使用《伏龜》的例句包括: - 他向前跪下,伏龜行禮,表示他的崇敬之情。 - 在莊嚴的場合,人們常常以伏龜的姿勢行禮,向長者表示敬意。 一些與《伏龜》相關的詞彙有: - 伏身:低頭、俯身行禮的姿勢。 - 鞠躬:行禮的一種方式,相當于低頭彎腰。 - 打卡:一種行為,類似于行禮,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敬意。 《伏龜》沒有明确定義的反義詞,但與其相對應的行為可以是直立站立或站立行禮。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