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互相問候。《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猨嘯而長吟。” 李善 注引《說文》:“存,恤問也。” 三國 魏 曹操 《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2).共活。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涉務》:“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相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個義項:
這一含義源于古代文學作品,如曹操《短歌行》中的“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意為“勞煩您遠道而來問候我”。此處“相存”指人際間的關切與問候。司馬相如的《長門賦》中“孔雀集而相存兮”也體現了動物聚集互相依偎的意象,引申為情感互動。
在現實生存層面,“相存”表示共同維持生計。例如《顔氏家訓》提到“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強調糧食短缺時親人之間也無法共同存活。現代語境下,此義項可擴展為事物或群體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如“貧困與童工問題相依相存”。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文出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相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相互存留、共同存在。
《相存》的部首是目(mù),總共有10個筆畫。
《相存》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左傳·宣公二十一年》這本古代文獻。
《相存》的繁體字是「相存」。
在古代,「相存」的寫法和現在相似,隻是在某些字形上有一些細微的差别。
他們倆從小一起長大,經曆了很多事情,卻依然相存。
相關詞語包括:相互、共同、存留。
近義詞包括:相互、和諧、共同存在。
反義詞包括:相斥、相排、互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