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校勘學的意思、校勘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校勘學的解釋

研究校勘的學問。指我國自 漢 代 劉向 奉 成帝 之命校雠秘府書籍到現今所形成的一整套整理古書的專業知識。 胡適 《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校勘學是用科學的方法來校正古書文字的錯誤……校勘學的重要工夫在于‘評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校勘學是研究古籍校勘方法和理論的學科,旨在通過文字比勘、版本考證等手段,還原文獻原貌,為學術研究提供可靠文本依據。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定義與起源
    校勘學又稱“校雠學”,其核心任務是通過核對不同版本的古籍,糾正傳抄或刊刻過程中産生的文字訛誤、篇章錯亂等問題。該學科可追溯至漢代,劉向奉成帝之命校雠秘府書籍,開創了系統整理古籍的先河。

  2. 核心内容

    • 文字比勘:對比不同版本(如手抄本、刊刻本)的異同,分析訛誤類型(如缺漏、颠倒、增添等),并勘正錯誤。
    • 版本考證:研究古籍的流傳過程,鑒别真僞,确定最接近原稿的可靠版本。
    • 學術評判:胡適曾強調校勘學的關鍵在于“評判”,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言學知識,科學推斷文本原意。
  3. 發展曆程
    校勘學在宋代形成體系,清代達到鼎盛。現代校勘學更注重方法論,成為文獻學的重要分支,廣泛應用于古籍整理、曆史研究等領域。

  4. 應用與意義
    其成果為古代文學、曆史學、文化研究提供了可靠資料,例如《四庫全書》的編纂便依賴校勘學方法。當代古籍數字化工程也需借助校勘學理論确保文本準确性。

相關術語:廣義校勘學(即文獻學)涵蓋版本學、目錄學等,但現代主要指狹義的文字校勘。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校勘學

校勘學是一門研究古代文獻的學科,主要涉及到古代文獻的文字校勘、版本考證、校定修訂等方面的内容。校勘學旨在通過對古籍的細緻研究和校勘,還原原始文本的真實面貌,以确保其可靠性和準确性。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校勘學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木”和“敢”,它們分别是該詞的部首和主體部分。部首木表示有關木材與森林的概念,而主體部分敢則表示勇敢、“敢為天下先”的意義。

來源

《校勘學》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劉基所撰著的《文獻通考》一書中,并在明代陸心源所著的《續文獻通考》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概括。在清代,錢穆以《校勘學史論》一書将校勘學發展曆程進行了總結,奠定了現代校勘學的基礎。

繁體

繁體字中,《校勘學》的寫法為「校校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校勘學》一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如《康熙字典》收錄的字形為「校勘學」。

例句

校勘學是研究古籍真僞的重要學科。

組詞

校勘學者、校勘學術、校勘學方法。

近義詞

文獻學、版本學、考古學。

反義詞

僞造學、篡改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