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骀背的意思、骀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骀背的解釋

(1).因年老而駝背。 唐 黃滔 《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雪頂之僧,指西土之未有,駘背之叟,慶東 閩 之天降。”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一:“ 葉訒菴 司寇,晚年駘背,行步緩款欹側,時人謂如‘乃’字。”

(2).鲐背。年老壽高的人。 唐 李德裕 《上尊號玉冊文》:“於是服冕之士,戴鶡之倫,暨藩侯、邦伯、黃髮、駘背,不謀而進曰:‘陛下元默天晬,輝光日新,大矣孝熙,四極爰臻。’” 宋 梅堯臣 《元日》詩:“舉杯更獻酬,各爾祝駘背。” 清 蒲松齡 《拟上加意養老诏令天下年七十八十以上者各賜粟帛等項有差群臣謝表》:“未有加恩駘背,七十上盡被皇仁;廣恤高年,百萬人均沾帝德,如今日者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骀背”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dài bèi,主要用于形容老年人因年邁而身體特征變化,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因年老而駝背
    指老年人因年齡增長導緻脊柱彎曲、身形佝偻的狀态。例如:

    唐黃滔《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中記載:“骀背之叟,慶東閩之天降。”
    清代阮葵生《茶馀客話》亦提到:“葉訒菴司寇,晚年骀背,行步緩款欹側。”

  2. 代指長壽老人
    與“鲐背”通用,表示高齡壽者(通常指九十歲以上)。例如:

    《詩經·大雅·行葦》中“黃台背”的“台”即通“鲐”,後演變為“骀背”。


二、詞源與演變


三、相關詞彙與用法


四、權威性說明

需注意,部分網絡釋義(如、2、4)權威性較低,但結合《詩經》、唐代碑文及清代文獻記載,可确認“骀背”的古典用法。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描述,日常使用較少。

網絡擴展解釋二

骀背的意思

《骀背》是一個漢字詞彙,它指的是指人或動物的背部向下彎曲或下垂的狀态。這種狀态形象地類似于駱駝的背部垂曲。可形容一個人的身闆駝背或是動物背部垂曲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骀背》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骀(馬類)和背(身體部分)。其中,“骀”的部首是馬,它的拼音是“dài”,總共有11個筆畫;“背”的部首是肉,它的拼音是“bèi”,總共有9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情況

《骀背》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說文解字》中已有相關的記載。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發展也演變出了一些繁體字形式,如“駘背”(“駘”是“骀”的繁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骀背被寫作“馱背”,其中的“馱”即為“骀”的古字形式。而在諸多古代文獻和地名中,我們也可以找到類似寫法的記載。

例句

1. 他因長年低頭工作而養成了骀背的壞習慣。
2. 這匹老馬的駱駝背已經十分嚴重,需要好好休養。

相關組詞

1. 骀馬:指馬的一種品種,特指背部向下彎曲的馬。
2. 駝背:指人的背部向下彎曲,形似駝峰的狀态。
3. 馭背:指通過體操、藝術運動等方式來改善和強化背部肌肉,預防或改善駝背。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
1. 馭背
2. 駝背
反義詞:
1. 挺胸:指人的胸部向外挺起,背部保持挺直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