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尺蠖蛾的幼蟲。其色如桑皮,慣栖桑樹上,故名。 唐 韓愈 孟郊 《城南聯句》:“桑蠖見虛指,穴貍聞鬭獰。”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五:“蜾蠃蒲盧,即捕桑蠖及小蜘蛛之類。”
(2).比喻渺小的人。 高燮 《陳君巢南柳君亞子來簡均勸餘刊印拙集答之以詩》:“感君盛意憐桑蠖,愧我微吟似井蛙。”
“桑蠖”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ānghuò,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生物學定義
指尺蠖蛾的幼蟲,因體色類似桑樹皮,且常栖息于桑樹上而得名。這類幼蟲具有典型的“尺蠖式”爬行特征(身體一屈一伸前進),是桑樹常見的害蟲之一。
形态與習性
幼蟲顔色與桑樹皮相近,具有僞裝特性,便于躲避天敵。古文獻如《墨客揮犀》提到其與蜘蛛等小型生物同為蜾蠃(寄生蜂)的捕食對象。
在文學語境中,桑蠖被用來比喻身份卑微或力量渺小的人。例如:
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文學表達。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城南聯句》《墨客揮犀》等古籍原文。
桑蠖(sāng huò)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木和蟲,它的總筆畫數為11。桑蠖是由“桑”和“蠖”兩個字組成。
桑蠖一詞來源于古代,其最初的含義是指一種害蟲,在古代農田中以桑樹為食,給農民的收成帶來了很大的危害。後來,桑蠖的含義逐漸引申為指任何一種有害的蟲子。
在繁體字中,桑蠖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保持一緻。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和進化,桑蠖在古時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古代文字的迂回複雜,相關資料并沒有提供桑蠖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桑蠖這個詞在句子中的例句:
1. 農民們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來防治桑蠖,保護了桑樹的生長。
2. 這片田地遭到了桑蠖的侵害,導緻莊稼無法順利收獲。
桑蠖的組詞包括桑蠖病、桑蠖害等。
與桑蠖相近義的詞語包括害蟲、蟲害、蛀蟲等。
與桑蠖相反義的詞語包括桑樹、防治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