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沫 為 魯 将,與 齊 戰,三戰三敗。 魯莊公 懼,乃獻 遂邑 之地以和。 齊桓公 許與 魯 會于 柯 ,将盟, 曹沫 執匕首劫 桓公 于壇上, 桓公 乃許盡還所侵之地。見《戰國策·齊策六》、《史記·齊太公世家》。後因以此事為始敗而終雪前恥之典。 漢 李陵 《答蘇武書》:“昔 範蠡 不殉 會稽 之恥, 曹沫 不死三敗之辱,卒復 勾踐 之讎,報 魯國 之羞。”
“三敗之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與曆史典故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含義
“三敗”指三次失敗,“之辱”表示因此遭受的恥辱。字面可理解為因連續三次失敗而蒙受的羞辱。
曆史典故
該成語源自春秋時期魯國将領曹沫的事迹:
該成語的權威記載見于《戰國策·齊策六》和《史記·齊太公世家》,其核心并非單純強調失敗,而是突出“敗中求勝”的轉折性意義。
《三敗之辱》是一個成語,指的是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在某一事務中連續遭受三次失敗的恥辱。
《三敗之辱》的拆分部首是“辶”和“犬”,分别位于左邊和右邊。該詞共有9個筆畫。
《三敗之辱》最早出現在《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中,講述了公元前230年秦國政治家蔺相如在與趙國談判中連續三次遭遇失敗,最終取得了令人敬佩的勝利。這個故事成為了《三敗之辱》這個成語的典故。
《三敗之辱》的繁體形式為「三敗之辱」。
古代寫作《三敗之辱》的形式為「三敗之辱」。
他連續在比賽中輸了三次,遭受了《三敗之辱》。
組詞:連敗、慘敗、屢敗、失利、背水一戰。
近義詞:三連敗、三次失敗、三度的恥辱。
反義詞:三勝之榮、三連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