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書·何承天傳》:“﹝ 承天 ﹞除著作佐郎,撰國史。 承天 年已老,而諸佐郎并名家少年。 潁州 荀伯子 謿之,常呼為嬭母。”後因謂年老除官,見譏于同僚為“乳媪譏”。 宋 陳師道 《除官》詩:“肯復金根繆,寧辭乳媪譏。”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後山居士》:“頭童齒豁,敢辭乳媪之譏。”亦作“ 乳嫗譏 ”。 清 梁章鉅 《稱謂錄》卷二引《古今詩話》:“頭童齒豁,敢辭乳嫗之譏。”
“乳媪譏”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釋:
一、核心釋義 該成語出自《宋書·何承天傳》,原指何承天年老時被任命為著作佐郎,同僚荀伯子譏諷他為“嬭母(奶母)”,後引申為年老者在官場任職時遭到年輕同僚嘲笑的情景。
二、詞源解析
三、使用場景
四、注意誤區 部分詞典(如、2)将其解釋為“母親嘲笑兒子”,此說法缺乏文獻支撐,可能為字面誤讀。權威典籍均指向“年老任職被譏”的典故義。
建議結合《宋書》《苕溪漁隱叢話》等原始文獻理解該詞,避免望文生義。
《乳媪譏》是一個成語,意指批評太過尖刻,甚至無端指責母親。這個詞的含義比喻人對親人或關系密切的人,無理地抱怨或批評,十分冷酷無情。
《乳媪譏》的部首拆分為從上至下分别是:“乙”、“女”、“言”,分别代表乙酉部首、女酉部首、讠文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乳媪譏》源自于晉代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一則故事,故事中描述了大夫曹氏剖大豬吃其肉,将乳媪詛咒出牆外。這個成語由此得來,用以形容人對母親或親人的冷酷無情。
《乳媪譏》的繁體字寫法為「乳媪譏」。
在古時候,乳媪譏的寫法可為「乳媢譏」。古代漢字的寫法會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略有變化。
他對待自己的母親總是充滿了乳媪譏,不管母親做了什麼,他都能找到理由批評她。
乳媪諷、譏笑、母儀天下、親疏有别。
刻薄、冷酷、譏諷。
親疏有度、關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