缃帻的意思、缃帻的詳細解釋
缃帻的解釋
淺黃色頭巾。《晉書·輿服志》:“ 漢 儀,立秋日獵,服緗幘。”《隋書·禮儀志六》:“請雨則服緗幘,東耕則服青幘。”
詞語分解
- 缃的解釋 缃 (緗) ā 淺黃色:缃帙(淺黃色書套。借指書卷)。缃素(古代書寫用。借指書卷)。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帻的解釋 帻 (幘) é 古代的頭巾。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缃帻(xiāng z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缃”和“帻”兩個部分組成,其核心含義指淺黃色的頭巾。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 缃 (xiāng):本義指淺黃色的絲織品。《說文解字》釋為“帛淺黃色也”(淺黃色的帛)。其色彩介于黃白之間,常用于形容桑葉初生或帛書顔色。
- 帻 (zé):古代男子包裹發髻的頭巾,初為庶民所服,後演變為正式冠帽下的襯墊。《釋名·釋首飾》載:“帻,迹也,下齊眉迹也。”
二、詞義定義
“缃帻”即用淺黃色絲帛制成的頭巾,屬古代服飾類别。其特點為:
- 材質:多采用絲帛(缃帛),體現使用者身份非普通庶民。
- 功能:兼具束發與裝飾作用,常見于漢代至魏晉時期的儀禮場合。
- 象征:淺黃色在五行中屬土,象征中正,故缃帻曾作為帝王近侍或文官的禮服用飾。
三、文獻例證
- 《後漢書·輿服志》 記載祭祀禮儀:“(乘輿)冠通天,戴帻……三百石以上【缃帻】。”說明漢代官員依品級佩戴不同顔色的帻,缃帻為中級官吏所用。
- 《晉書·職官志》 提及“太子洗馬”官職服飾:“著進賢冠,【缃帻】”,印證其作為文官禮服的制度性穿戴。
四、文化關聯
缃帻的文化意義與古代服色制度緊密相關:
- 禮制等級:漢代以帻色區分官職,如“赤帻”為武吏,“缃帻”多配文職。
- 色彩演變:隋唐後帻逐漸被幞頭取代,但“缃”色仍用于形容淡雅織物,如李清照詞“缃裙羅襪”即延續其色彩意象。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缃帻”詞條釋義及書證。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 “缃”“帻”單字訓釋及文化注解。
- 《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 漢代首服制度相關記載。
- 《後漢書·輿服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漢代官服制度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缃帻”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由“缃”和“帻”二字組成:
-
缃(xiāng)
指淺黃色的絲織品,古代常用于書寫或衣飾。如《說文解字》釋為“帛淺黃色”,後引申代指書卷(如“缃帙”“缃編”)。
-
帻(zé)
古代男子包裹頭發的頭巾,多為平民或低級官吏所用,材質以布帛為主。如《漢官儀》載“帻者,古之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合義
“缃帻”字面意為“淺黃色的頭巾”,可能用于以下語境:
- 描述古代服飾,如平民或隱士的簡樸裝束;
- 詩詞中借顔色暗喻季節(如秋日菊花的淡黃);
- 特殊場合的禮儀頭飾(但需具體文獻佐證)。
由于未查到直接文獻用例,此解釋基于字義拆分和古代文化背景推測。若涉及具體古籍,建議結合上下文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确認。
别人正在浏覽...
班主寶樹殘民害理殘心曹惡漕耗赤鬝彫龍雕素鬥鷄額珠芳鮮反羽風浪粉芡高朋滿座庚符光燦冠履雇讬豪膽華扁肩項監斬岕茶節芟激發态勁士晉賢風系繩孔鼎理虧鯪鱧流風餘俗迷暗民不畏威木栅門年弟拟死樸鲠旗頭跧仆取譽如饑似渴濡濕三國志穑人聲榮絁濕陰霜朱水檻書衣蒐輯泰乙唐伯虎縧褐韬戎天贶投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