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軍事機宜。 明 陳子龍 《會極門接諸司奏章》詩:“禦書垂象緯,封事半韜戎。”
“韬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拆解和文獻用例中綜合理解:
一、基本含義
由“韬”和“戎”兩字構成:
二、文獻出處與核心解釋
明代陳子龍《會極門接諸司奏章》詩提到:“禦書垂象緯,封事半韬戎。”此處“韬戎”指軍事機宜(即與戰争相關的機密事務)。
三、引申含義争議
不同來源對其解釋存在差異:
四、使用場景
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曆史語境,現代使用較少。需注意其語境偏向書面化表達,且常與軍事謀略相關。
建議參考來源:若需深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陳子龍全集》等古籍。
《韬戎》是一個表示兵法和軍事戰略的詞彙,它有着豐富的含義和用法。在古代中國,韬戎通常用來指代軍事策略、戰争技巧和統帥才能。
根據漢字的組成規則,我們可以将韬戎拆分為以下部首和筆畫:
韋(韋字旁)+ 戈(戈字旁)= 韬
戈(戈字旁)+ 戈(戈字旁)= 戎
《韬戎》一詞最初出現于《史記》和《漢書》等古代文獻中。它源于古人對軍事策略、戰争藝術的總結和探讨,形成了一整套有關戰争和軍隊管理的理論。
韬戎的繁體字為韜戎。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包括書寫順序和一些細節。而韬戎這兩個字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保持一緻,沒有較大的變化。
1. 孫子的《孫子兵法》是古代中國最著名的韬戎之作。
2. 他運用韬戎之法,成功地将敵方軍隊分割并擊敗了。
與韬戎相關的詞彙包括:兵法、軍事策略、戰争技巧、軍事戰略、兵器等。
韬戎的近義詞可以是:軍略、戰術、策略。
韬戎的反義詞可以是:逞兇、虎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