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國志的意思、三國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國志的解釋

書名。紀傳體三國史。西晉陳壽著。六十五卷,分魏、蜀、吳三志,無表志。三志原獨立,北宋時合為一書。該書文筆簡練優美。南朝宋時裴松之為之作注,廣征博引,史料甚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國志”是中國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學著作,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三國志”指西晉史學家陳壽撰寫的紀傳體斷代史,主要記載三國時期(220-280年)魏、蜀、吳三國的曆史事件與人物,屬于二十四史之一,并與《史記》《漢書》《後漢書》并稱“前四史”。

二、作者與成書背景

  1. 作者:陳壽(233-297年),原為蜀漢官員,後仕于西晉。他參考了王沈《魏書》、魚豢《魏略》、韋昭《吳書》等史料,結合蜀漢無官方史書的特點,自行采集資料完成編纂。
  2. 成書時間:耗時約十年完成,全書共65卷,分為《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以魏為正統。

三、内容與特點

四、曆史地位

五、延伸用法

現代語境中,“三國志”可比喻複雜的政治局勢或競争狀态,例如:“公司内部上演了一出三國志”。


如需進一步了解書中具體典故或成語(如“指鹿作馬”“腹有鱗甲”),可參考《三國志》原文及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國志》的詞義解釋

《三國志》是指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史書,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一。這本書主要記錄了公元184年至280年之間三國時代的曆史事件和人物。這段曆史時期發生了著名的三國鼎立局面,被後世視為中國曆史上一段重要且有影響力的時代。

《三國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國志》這個詞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三”、“國”和“志”。其中,“三”字的部首是一,總筆畫數為三;“國”字的部首是囗,總筆畫數為九;“志”字的部首是心,總筆畫數為七。

《三國志》的來源

《三國志》一書最早是由中國東晉朝的曆史學家陳壽所著,被稱為《三國志注》。後來,東晉時期的另一位曆史學家裴松之又增補了一些内容,形成了今天大家所熟知的《三國志》。這本書以客觀、詳實的方式記錄了三國時代的曆史,成為後世研究該時期的重要參考資料。

《三國志》的繁體

繁體書寫《三國志》時,漢字的形狀稍有不同。具體來說,繁體中的“三”字為“叁”;“國”字為“國”;“志”字保持不變。“叁”和“國”分别為繁體字的寫法。

《三國志》在古時漢字寫法中的體現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和現代有一些區别。在《三國志》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古代漢字寫法的特點。例如,古時“國”字的寫法中,左右上方都有兩個點,稍微有些差異。同時,一些漢字的筆畫也有一些微小差别,但整體上漢字的基本結構和現代字體相似。

《三國志》的例句

《三國志》中有很多篇章和故事,下面是一個使用《三國志》中的詞彙的例句:

“劉備東山再起後,得到許多忠心的隨從,開始了自己建立蜀國的事業。”

《三國志》的組詞與近義詞

《三國志》可以拆分為三個獨立的漢字,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不同的詞彙,如“三國鼎立”、“志向遠大”等。與《三國志》相近的詞語包括《紀傳體史書》、《資治通鑒》等,這些書也是中國曆史上的重要史書。

《三國志》的反義詞

《三國志》講述了三國時代的曆史,其概念與單一統一的國家相對立。因此,與《三國志》相反的詞語可以是“一統天下”、“統一朝廷”等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