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贶的意思、天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贶的解釋

上天的恩賜。 三國 魏 阮籍 《通易論》:“昭明其道,以答天貺。” 唐 司空圖 《成均諷》:“故以感動天貺,紀綱人倫。”《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回:“寡人欲用 晉 君,郊祀上帝,以答天貺,何如?” 清 黃遵憲 《番客篇》詩:“利市得三倍,何異承天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天贶”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上天的恩賜、賞賜。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1. 本義解析:

    • 天: 指“上天”、“天帝”、“自然”或“宇宙的主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至高無上的力量與意志。
    • 贶 (kuàng): 動詞,意為“賜予”、“賞賜”;名詞,指“賜予之物”、“恩惠”。
    • 合義: “天贶”即“上天所賜”,指來自非人力所能及的、超越凡俗的恩惠、福澤或珍貴的事物。它強調賜予者的神聖性和受賜者的幸運與感恩。來源:《漢語大詞典》
  2. 引申與用法:

    • 常用于形容極其珍貴、難得的事物或機遇,強調其非人力可求,乃自然或命運的厚贈。例如:“得此良才,實乃天贶。”
    • 在古代文獻和禮儀中,特指帝王承受天命或得到上天眷顧而降下的祥瑞、福佑,是君權神授觀念的一種體現。來源:《辭源》
    • 也用于表達對意外獲得的巨大好處或幸運事件的贊歎與感恩,帶有濃厚的敬畏和謙卑色彩。
  3. 文化關聯(天贶節):

    • 曆史上,“天贶”一詞與一個特定的節日——“天贶節”緊密相關。該節源于宋代,定于農曆六月初六。
    • 據《宋史》記載,宋真宗趙恒聲稱在景德四年(1007年)六月初六得到“天書”,遂将此日定為“天贶節”,意為上天賜予天書的日子。朝廷會舉行祭祀活動,民間也有曬書、曬衣物等習俗,故該節又稱“曬書節”或“曬黴節”。來源:《宋史·真宗本紀》
  4. 字形與字源(補充):

    • “贶”字從“貝”,表明其本義與財物、賞賜有關。《說文解字》釋“贶”為“賜也”。這進一步佐證了“天贶”作為“上天賞賜”的含義來源。來源:《說文解字》

“天贶”一詞,凝結了中國古代對天命、自然力量的敬畏與感恩思想。其核心詞義明确指向“上天的恩賜”,既可指具體的祥瑞、珍寶、機遇,也可指抽象的福澤、佑護。它既是一個描述珍貴饋贈的詞彙,也承載着特定的曆史文化記憶(如天贶節),體現了漢語詞彙深厚的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天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讀音、文化背景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語義解析

2.曆史與節日背景

3.文化應用實例

4.相關習俗

5.讀音與字形


“天贶”體現了古人對自然與信仰的敬畏,其内涵從宗教節日延伸到建築、文獻及民俗中,成為中華文化“敬天祈福”傳統的縮影。如需進一步了解天贶節習俗或典籍出處,可查閱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版臿别有滋味鼻氣不定方程蠶簇逞驕呈瑞酬物出糗翠钿達道倒賠滇滇黩昏惡慧仿生化學風囊格保公度嗨子戲恒河弘量滑鸠彙合迦逋醬甀徼塞糾互九形鸠竹骒騾曠工賴歹兩腳獸兩韻詩嫠節另辟蹊徑龍馬橹人馬溜曼都霓虹判斷詞畔亂飄鼓千金子千秋萬代棋畫七傷阙翟驅行軟斯金三迳沙灘排球參商獸炭頭羊未從五經魁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