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夫。《左傳·襄公四年》:“邊鄙不聳,民狎其野,穡人成功。”《墨子·兼愛中》:“不為衆庶侮鰥寡,不為暴勢奪穡人黍、稷、狗、彘。”《宋書·袁湛傳》:“明勸課之令,峻糾違之言,則嬾惰無所容,力田有所望,力者欣而惰者懼,則穡人勸矣。” 唐 柳宗元 《終南山祠堂碑》:“ 貞元 十二年,夏洎秋不雨,穡人焦勞,嘉穀用虞。”
“穑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拼音為sè rén,其核心含義是農夫,具體指從事農業生産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穑”原指收割谷物,後引申為農事活動。因此“穑人”指代以耕種、收獲為職業的農民,強調其與土地和農業勞動的直接關聯。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
現代漢語中,“穑人”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例如當代詩句“一夢鳳陽六百年,穑人從此出新篇”,即以古詞賦予農耕文化詩意表達。
該詞帶有文言色彩,日常交流中更常用“農民”“農人”等表述。若需引用古籍或進行文學創作,可酌情使用“穑人”以增強語言的曆史厚重感。
穑人指的是農田中從事耕種的人,也可以泛指農民或農業勞動者。
穑人的部首是禾,由禾部和句部組成。禾部表示與農業相關,句部表示動作或人的意義。穑人共有12畫。
穑人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爾雅》是中國最早的字書之一,也是一部古代漢語字典,收錄了當時的文字和詞彙。在《爾雅》中,穑人被解釋為“農夫、農民”。
穑人的繁體字是穡人。
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穑人在古代字書中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然而,由于資料有限,無法給出穑人在古時候具體的漢字寫法。
1. 衆多穑人辛勤耕作,為社會提供豐富的糧食。
2. 穑人們通過努力勤奮,使農田的收成倍增。
1. 農具穑人:指使用農具從事耕作的人。
2. 穑人社會:指以農田耕作為主要經濟活動的社會組織。
農夫、農民、農業勞動者
非農人士、城市人、非農業從業人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