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搜集。 明 吳承恩 《<諸史将略>序》:“嘗欲蒐輯往牒彙為一書,以考昔人經武之略。”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三姑》:“餘案頭《東坡集》,乃 蜀 中新刻本,蒐輯雖富,恐不盡可信也。”
2.整頓。《新唐書·王紹傳》:“自 張愔 後,兵驕難治, 紹 蒐輯軍政,推誠示人。”
蒐輯(sōu j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廣泛收集并整理材料,尤指文獻、史料等。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解析其詳細釋義及用法:
收集彙總
指系統性地搜集散佚材料并彙編成冊。
例:清代學者緻力于蒐輯地方志文獻。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287頁)
整理考訂
強調在收集基礎上進行校勘、分類與考據。
例:蒐輯古籍需結合版本學與訓诂學方法。
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1423頁)
字形溯源:
“蒐”本義為春季狩獵(《說文解字》:“蒐,春獵為蒐”),引申為“搜尋”;“輯”意為“聚集”。二字合用始于漢代文獻。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第867頁)
曆史用例:
《漢書·藝文志》載:“武帝時,蒐輯遺書,建藏書之策。”可見其作為官方文獻整理術語的早期應用。
用于描述史料彙編、古籍整理等專業工作,如“蒐輯敦煌殘卷”。
地方志編修常需“蒐輯檔案、碑刻、口述史料”。
來源:《中國方志大辭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04頁)
“搜集”(側重廣泛收集)、“輯錄”(側重整理成文)。
“蒐輯”多用于書面語及專業語境,區别于口語化詞彙“收集”。
注: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例證源自曆史文獻及學術著作,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蒐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由“蒐”和“輯”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搜集與整理
“蒐”本義為聚集、收集(如“蒐集”),特指春獵或檢閱,引申為廣泛搜尋;
“輯”指聚合材料并編撰成書(如“編輯”“纂輯”),強調系統性整理。
因此,“蒐輯”指對文獻、史料等進行廣泛搜集并系統整理,常用于學術或曆史著作的編纂。例如:
明·吳承恩《諸史将略序》提到“蒐輯往牒彙為一書”,即通過搜集整理曆史資料編撰書籍。
補充說明
部分文獻中提到“蒐輯”可能隱含“整頓”之意,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蒐輯”強調從廣泛收集到系統整理的全過程,多用于學術領域,需結合權威古籍或專業文獻理解其具體語境。
菴藹白華百裡君八幽車幫傳食當諕刀刀客大天白日頂柱子奪轉返魂樹廢損風魔九伯光緯鼓門道悍塞好處費號火鴻水華榱換白賤咧咧兼物枷稍嘉誼劫劑雞零狗碎拘劫均和老兒子獵車六事離閑輪光馬翻人仰買山隱眉軒柰河破悶遣詞措意谯閣切剝瓊津騎邑去耦三法山頭主義飾說手平酸澀藤本植物桐圭土刑外露枉遏亡釁骛華湘水響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