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賢良方正的意思、賢良方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賢良方正的解釋

[virtuous and expostulate] 漢代選官的科目之一。漢文帝二年下诏“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者”,被選中後授予官職。賢良方正科目自此始。唐宋也設賢良方正科

詳細解釋

漢 代選拔統治人才的科目之一。始于 漢文帝 。被舉者對政治得失應直言極谏。如表現特别優秀,則授予官職。 武帝 時複诏舉賢良或賢良文學。名稱時有不同,性質無異。曆代往往視作非常設之制科。《史記·孝文本紀》:“及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舊唐書·裴度傳》:“應制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對策高等,授 河陰縣 尉。” 明 歸有光 《三途并用議》:“國初用人,有徵聘,有經明行修,有人材,有賢良方正,有才識兼人,有楷書,有童子諸科。” 清 薛福成 《應诏陳言疏》:“誠法 聖祖 、 高宗 遺意,特舉制科,則非常之士,聞風興起。其設科之名,或稱博學鴻詞,或稱賢良方正,或稱直言極諫,應由部臣臨時請旨定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賢良方正"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概念和人才選拔标準,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義溯源(漢代察舉科目)

指漢代設立的選拔人才的科目之一,要求被舉薦者兼具品德高尚(賢)、行為良善(良)、為人正直(方)、處事公正(正)的特質。據《漢書·文帝紀》載,文帝二年(前178年)首次下诏"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者",旨在選拔德才兼備、敢于谏言的治國人才。

二、語義解構

  1. 指德行出衆、才能卓越。《說文解字》釋:"賢,多才也",引申為品德與才能兼備。

  2. 本義為善良、美好,《爾雅·釋诂》注:"良,善也",強調内在品性純善。

  3. 原指并行的兩船,《說文》:"方,併船也",後引申為品行端方、堅守原則。

  4. 甲骨文象形為足履目标,《說文》:"正,是也",指行為合乎道義、公正不偏。

三、曆史演變與延伸義

唐代沿襲此制,《唐六典》規定"賢良方正"科需考察經學策論與治國方略。宋以後逐漸從具體科目演變為對德才兼備者的泛稱。如《宋史·選舉志》将"賢良方正"與"孝悌力田"并列為薦舉名目。

四、現代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古代選拔統治人才的科目之一。始于漢文帝時...後亦泛指有德行者。"《辭源》強調其"重德行、敢直谏"的雙重特質,體現儒家"修身濟世"的理想人格。

五、文化内涵

該詞濃縮了傳統人才觀的四大維度:

典籍例證:

《史記·孝文本紀》:"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白居易《策林》:"賢良方正者,豈惟科名哉?實治國之綱維也。"


來源依據

本文釋義綜合《說文解字》《爾雅》等字書,《漢書》《唐六典》《宋史》等史籍制度記載,并參照《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源》(商務印書館)的現代釋義,語義分析結合漢字構形學與訓诂學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賢良方正”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背景:

一、基本釋義

“賢良”指德才兼備,“方正”指品行正直,合起來形容品德高尚、才能出衆且行為端正的人。漢代起,該詞也成為選拔人才的科目名稱,被舉薦者需具備直言進谏的能力。


二、曆史制度背景

  1. 起源
    始于漢文帝時期,據《史記·孝文本紀》記載,文帝下诏選拔“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者”以匡正朝政。

  2. 發展

    • 漢代:與“孝廉”同為舉士科目,前者重品行,後者重才學。
    • 唐宋:設為制科(臨時考試科目),沿用選拔制度。
  3. 選拔标準
    被舉薦者需對政治得失提出谏言,優秀者可授官職。


三、用法與延伸


四、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史記·平準書》:“招尊方正賢良文學之士,或至公卿大夫。”。漢文帝時期的舉賢故事是典型曆史典故。

如需進一步了解制度演變或具體案例,可查閱《史記》相關篇章。

别人正在浏覽...

安貧叭兒狗榜頭比谏兵律不同曹幹懲一戒百馳勑辭趣邨路鬥勇蠹蛀厄急恩意梵表訪覽豐覇風生獸夫布高懸秦鏡高赀攻彈工作母機刮痧閨聲咕溜溜鼓說還帳寒家還應麾軍狡很轎廳禁方狷士居息寬勉陵挫溜門子柳颦梅笑律均悶若捏一把汗樵頭其程青絲鞚痊複認殺深耕生就失魂膽豕胾庶旄朔塞酸懶檀公策天罰小徑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