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香洁庄严。《维摩诘经·香积佛品》:“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楞严经》卷五:“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宋 黄庭坚 《有闻帐中香以为熬蝎者戏用前韵》之一:“但印香严本寂,不必丛林徧参。”
香严是汉语中具有宗教文化属性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佛教义与寺庙义两个角度解析:
佛教术语
指佛教中“香严童子”的略称,出自《楞严经》。香严童子以“闻香悟道”著称,象征通过嗅觉感官参透佛法真谛。据《佛学大辞典》记载,香严童子“因香观得悟,证无漏果”,体现佛教修行中“六根互用”的禅理。宋代《五灯会元》卷九亦载其公案:“击竹有声,忽悟香性本空”。
寺庙代称
古代多指佛寺中供奉香火的庄严殿堂。唐代李华《云母泉诗序》云:“香严佛室,皆可庇身”,此处“香严”特指寺院建筑。《汉语大词典》释为“寺庙内焚香参禅的清净之地”,强调宗教场所的肃穆氛围。明清时期,河南、山西等地有寺庙直接以“香严寺”命名,如河南淅川香严寺被列为“中州四大名刹”之一。
“香严”是佛教术语,指香洁庄严的境界或称号,常见于佛经典籍及文学作品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该词由“香”(象征清净、芬芳)与“严”(庄严、肃穆)组成,整体指通过香气达到的庄严修行境界。佛教认为香气能净化身心,故以“香严”形容修行者因香而证悟的清净状态。
经典出处
文学应用
宋代黄庭坚在诗中引用“香严本寂”,将佛教概念融入诗意,表达对禅理的体悟。
“香严”既指佛教修行中的香洁庄严境界,也用作修行者的称号,体现了香气在佛教修持中的象征意义。其内涵融合了宗教修行与文学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阿负八材背道儿鼻道觱栗笔性常胜将军程控宸历迟利从父兄调审东亩东作短绌断句蠹害方诣反棹扶危持颠冠士涵浸寒蜩阂心花不棱登讲脸交辅进化论禁宪救数人峻笔刻木为吏魁斗冷冰冰令长浏溧鸣指沐洗萍寓泼火谱第敲锣放炮雀环仍因如画三身升扶诗递收购站死绥讼牒算不了歪词儿亡比惟度惟谨文府下账喜轿西落鬼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