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 毛 傳:“ 魯 人有男子獨處于室,鄰之釐婦又獨處于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託之,男子閉戶而不納。婦人自牖與之言曰:‘子何為不納我乎?’男子曰:‘吾聞之也,男子不六十不閒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納子!’婦人曰:‘子何不若 柳下惠 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男子曰:‘ 柳下惠 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學 柳下惠 之可。’”後因稱拒近女色的人為“魯男子”。 宋 汪元量 《除夕同舍集飲》詩:“ 燕 伎女來情不惡, 魯 男子在話難投。” 明 沉受先 《三元記·秉操》:“我是 柳下惠 至曉不迷,隻不如 魯 男子閉戶無求。” 清 李漁 《慎鸾交·情訪》:“閉門不學 魯 男子,留坐權為 柳下生 。”亦省作“ 魯男 ”。 清 李漁 《風筝誤·夢駭》:“夜奔來敝齋,硬坐中懷,破我 魯 男淫戒。” 清 黃遵憲 《九姓漁船曲》:“婉轉偎郎倚郎坐,不道 魯 男真不可。”
(2). 漢 孔融 曾自稱“魯國男子”。《後漢書·楊彪傳》:“時 袁術 僭亂, 操 ( 曹操 )託 彪 與 術 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 融 ( 孔融 )曰:‘……今橫殺無辜,則海内觀聽,誰不解體! 孔融 魯國 男子,明日便當拂衣而去,不復朝矣!’ 操 不得已,遂理出 彪 。”後因以“魯男子”稱不畏強6*暴的有節之士。 清 錢謙益 《獄中雜詩》之三:“國中安得 魯 男子,天下無如 王長君 。” 錢曾 注:“ 魯 男子, 孔融 自稱。”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魯男子漢語 快速查詢。
“魯男子”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
典故出處
源自《詩經·小雅·巷伯》毛傳記載的故事:春秋時期魯國人顔叔子獨居時,鄰居寡婦因房屋被暴風雨摧毀請求借宿。他嚴守禮法,閉門不納,并回應道:“吾将以吾不可,學柳下惠之可。”意即自己雖無法像柳下惠那樣“坐懷不亂”,但堅持原則,避免非議。
核心含義
指代潔身自好、不近女色的男性,常與“坐懷不亂”形成對比,強調在誘惑面前恪守禮法的态度。
不畏強暴的節義之士
東漢孔融曾自稱“魯國男子”,以表明不畏曹操權勢、堅守氣節的态度。此典故見于《後漢書·楊彪傳》,後用于形容剛正不阿、敢于抗争的人。
現代用法
既可指古闆的守禮者(略帶貶義),也可褒揚堅持原則、抵禦誘惑的品行。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文獻考據,可參考《後漢書》《詩經》毛傳等原始典籍。
《魯男子》指的是來自山東省魯國的男性。魯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國家,位于今天的山東省。該詞語常用來形容某人粗俗、魯莽和愚蠢。
《魯男子》的拆分部首是魚(魚頭)部,部首的筆畫數是3。
《魯男子》一詞源于中國古代名著《紅樓夢》。在該小說中,賈府的宴會上有一位來自魯國的客人被形容為魯男子。之後,這一詞彙逐漸流傳開來,并被用來形容某人的粗俗、魯莽的舉止。
《魯男子》的繁體字是「魯男子」。
據史書記載,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細微的變化。但是關于《魯男子》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沒有明确的記載。
1. 他的舉止粗魯莽撞,完全是個魯男子。
2. 這個人對待他人的态度簡直像個魯男子一樣。
魯莽、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