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薄暮。 晉 陶潛 《歲暮和張常侍》詩:“向夕長風起,寒雲沒西山。” 唐 劉長卿 《宿懷仁縣南湖寄東海荀處士》詩:“向夕斂微雨,晴開湖上天。” 宋 晏殊 《殢人嬌》詞:“一葉秋高,向夕紅蘭露墜。” 明 雷士俊 《春日詠懷》詩之二:“孤鳥蹲寒樹,向夕鳴不已。”
“向夕”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àng xī(注音:ㄒㄧㄤˋ ㄒㄧ),其基本含義指傍晚、薄暮,即太陽即将落山、天色漸暗的時段。
詞義解析
“向”有“接近、臨近”之意,“夕”指“傍晚”,組合後強調時間臨近黃昏的狀态,常見于古詩文或文學性較強的語境中。
古籍例證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但在仿古文體或文學創作中仍可見到,例如:“向夕時分,暮色籠罩村落,炊煙袅袅升起。”(注:此例句源自低權威性網頁,僅供參考)
“向夕”與“黃昏”“日暮”等詞義相近,但更具文言語感,適合用于詩詞或抒情描寫。
《向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意為“向晚”、“傍晚”或“日落”。它形象地描述了太陽逐漸西沉的景象。
《向夕》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向(向字旁)和夕(大日字底部)。
向的拼寫:部首曰丿&亅,筆畫數為6;夕的拼寫:部首曰夕(大日),筆畫數為3。
《向夕》出自《詩經·唐風·鴻雁之什·丘中有麻》:“向夕&而騰間兮,毋食我姱以延亡。”這是一首古代的詩歌,描繪了夕陽下的美景和憂慮。
繁體字中,向夕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演變,包括了不同的字形和結構特點。在古代寫法中,向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總體上與現代的書寫形式相似。
1. 傍晚的天空,太陽暖暖地照着大地,映照着遠處的山脈,構成了壯麗的《向夕》。
2. 當落日的餘輝餘溫灑落在水面上,整個湖泊都變得如詩如畫,美得無法形容,《向夕》仿佛是一首靜谧而又動人的樂章。
向夕可以與其他字組合成許多詞語,如:
1. 向日葵:指向着太陽的葵花。
2. 向陽:朝向陽光的一面。
3. 日夕:日出和日落,一天的起點和終點。
《向夕》的近義詞是“傍晚”、“黃昏”、“日落”等。
《向夕》的反義詞是“清晨”、“早晨”、“日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