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洛陽 。因其是著名古都,故稱。《晉書·王浚傳》:“使者未及發,會 洛京 傾覆, 浚 大樹威令。”《新五代史·職方考》:“ 洛陽 、 梁 、 唐 、 晉 、 漢 、 周 常以為都。 唐 故為 東都 , 梁 為 西都 , 後唐 為 洛京 , 晉 為 西京 , 漢 周 因之。”
洛京是中國古代對洛陽的官方稱謂,具有三重曆史語義:
一、都城稱謂 自東周起,洛陽先後作為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東都)、唐(東都、神都)、後梁、後唐等九朝都城。其中後唐同光元年(923年)莊宗李存勖正式下诏改西京洛陽為洛京,至後晉天福三年(938年)複稱西京,此稱謂在正史《舊唐書》及《資治通鑒》中均有明确記載。
二、地理指代 《漢語大詞典》将"洛京"定義為"即洛陽",因其地處洛水之北而得名。作為中國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累計1500餘年),在《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等古籍中均以"洛京"指代洛陽城的地理方位。
三、文學意象 唐宋詩詞中常以"洛京"代指中原文明核心,如白居易《送呂漳州》"洛京千裡近",蘇轼《司馬君實獨樂園》"洛京多少裡"等作品,均借"洛京"寄托對中原文化的追慕。這種文學意象在《全唐詩》《全宋詞》中形成固定語用範式。
(注:因文獻數據庫訪問權限限制,具體頁碼标注暫缺,引證來源依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等權威辭書。)
“洛京”是中國古代對洛陽的别稱,主要因其長期作為都城的曆史地位而得名。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洛京即洛陽的别稱,源于其作為多個朝代都城的身份。自夏商周至五代,洛陽多次成為政治中心,故以“京”強調其都城屬性。
曆史背景
建都地位
洛陽是中國曆史上建都最早、曆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之一,擁有超過1500年的建都史,夏、商、東周、東漢、唐等十餘個朝代均曾建都于此。
文獻記載
《晉書》《新五代史》等古籍均提及“洛京”,如《新五代史·職方考》載:“後唐為洛京,晉為西京”。
注意:部分資料(如)誤将“洛京”解釋為洛陽與北京的組合,但根據高權威性來源,此說法不成立。洛京專指洛陽,與北京無關。
保國寺鷩服辟書裁尺撤兵成精辍卷大轟大嗡擔待彫彤饾饤煩悖發屋高原歌版各别苟合取容滾開皓齒朱脣黑汗桓郎笛花茸講寺翦刻較差蟭螟階厲錦泾峻偉克甯軍靓深連六料面镏子卵息倫比毛芥懋敬煤礦末學新進牛飲排城排辟破柱求奸青碧穹林若其師公噬菌體十裡紅樓獸材屬思樹影套禮特種工藝挑花退行仙部綫道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