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撤退軍隊。《後漢書·荀彧傳》:“向使臣退軍 官渡 , 紹 必鼓行而前。”《宋書·劉勔傳》:“界上之人,唯視強弱,王師至境,必壺漿候塗;裁見退軍,便抄截蜂起。”《水浒傳》第一○九回:“ 王慶 聽的登時折了二将,忙傳令旨,急教退軍。”
(2).指撤退的軍隊。《三國志·魏志·賈诩傳》:“ 繡 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
“退軍”是一個古代軍事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撤退軍隊(動詞)
指主動或被動将軍隊從戰場或駐守地撤離。例如《後漢書·荀彧傳》記載:“向使臣退軍官渡,紹必鼓行而前”,意為若撤退到官渡,敵軍将大舉進攻。
撤退的軍隊(名詞)
指已完成撤退行動的軍隊。如《三國志·魏志·賈诩傳》提到:“繡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描述追擊撤退軍隊的情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現代語境中更常用“撤軍”。若需具體戰例分析,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史書原文。
《退軍》是一個動詞短語,指的是士兵、軍隊或将領離開戰場或停止軍事行動。這個詞可以用來描述軍隊撤退、士兵退役或暫時停止軍事行動的情況。
《退軍》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第一個字《退》的部首是艹,讀音是"tuì",它的五筆編碼是5729;第二個字《軍》的部首是冖,讀音是"jūn",它的五筆編碼是25030。
《退軍》這個詞是現代漢語詞彙,來自于古代漢字的演變和使用。在簡化字中,《退軍》仍然保留着與繁體字相同的拼寫。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退軍》這個詞在古代用繁體字寫作《退軍》。繁體字運用了更多的筆畫和結構,相比現代漢字更加複雜。
1. 軍隊在經過激烈戰鬥後,決定全面退軍。
2. 他在35歲時從軍隊退軍,轉行從事教育工作。
組詞:退役、退伍、退休
近義詞:撤軍、解散軍隊
反義詞:入軍、參軍
【别人正在浏覽】